新疆理工学院能源化工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立足自治区一流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新疆新能源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度落实学校“12336”育人机制。支部整合5个专业38名青年教师党员(高级职称7人),与阿克苏工业园区、新疆兴发化工等企业共建4个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开展煤基新材料、光伏储能等12项技术攻关。通过“十百万”科普工程,组建10支党员科技服务队,赴阿克苏地区各县市乡镇开展“三下乡”科普活动40余场,覆盖500余名边疆青少年。聚焦阿克苏地区油气化工产业需求,与中泰金晖等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近三年输送百余名毕业生赴南疆能源企业就业。2023年获批自治区“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科普基地”,形成“党建引航-学科攻坚-科普赋能-人才扎根”的特色路径,切实将边疆高校党建势能转化为服务“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的创新动能。
党建引领强根基,机制创新促发展,思想铸魂聚合力:能源化工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强根基,机制创新促发展,思想铸魂聚合力”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强国行”专项行动要求,构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支部联动温州大学、浙江科技大学、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疆内外高校,建立常态化联学共建机制,2024年组织党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30次、专题研讨10次,覆盖党章党史、党的二十大精神、能源安全战略等内容,切实强化思想引领。严格执行支委会议事规则,全年召开支委会20次,研究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议题20项,将组织生活深度嵌入教学研讨与科研例会,开展“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专题党课8次、“绿能科技进课堂”主题党日12场,通过案例分析、企业调研等形式,提升党课实效性。建立“双培养”机制,全年发展党员10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其中3名青年教师党员入选自治区科技人才计划。通过校内外平台发布党建动态30篇,形成“理论学习-实践锤炼-成果转化”闭环管理,推动党员教师在科研攻关、产教融合等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边疆能源化工学科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图1 能源化工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党日活动
图2 与温州大学联合开展党日活动
教育服务提质量,科教协同育人才,双创驱动显成效:支部立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治区一流专业,深化“传帮带-建团队-促转化”人才培养机制。依托“能源与化工”自治区教学示范中心,发挥合盛硅基材料产业学院效能,共建实践教学体系,组织13名银龄教师、5名高层次人才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联合特聘教授、援疆教师等“2+5”人才开展教学理念研讨、课程设计优化等活动40余场,全年开展教学示范课12次、教学能力培训20场。建成《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2门自治区一流课程,开发“化工制图”等6门校企共建课程,支部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二等奖1项,省赛奖项6项。推动专业优化布局,申报“能源环境系统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2个新专业并通过教育部备案。构建“导师指导-竞赛锤炼”育人模式,组建学生科创团队,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奖项15项,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42项,形成“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竞赛育人”培养闭环。
图3 学院教师获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疆赛区一等奖
图4 学院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并获新疆赛区决赛课程思政组特等奖
科技赋能强产业,平台攻坚促转化,边疆发展增动能:支部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与边疆能源产业需求,构建“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校企平台”三级科研创新体系。推动李家明院士工作站落地运行,支撑“新疆新能源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自治区重点研发平台,联合行业企业建立4个校企联合实验室。组建“下一代储能材料”“能源资源绿色循环”等4支党员科研突击队,开展新能源材料制备、光伏储能系统优化等6项关键技术攻关。2024年获批获省部级创新团队:天山创新团队——柔性陶瓷及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创新团队,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含自治区重点研发专项2项),获企业横向课题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3篇入选JCR一区top期刊),授权发明专利2项。推动5项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推广”全链条模式,为边疆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图5 李德仁院士参观新疆新能源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图6 李家明院士参观李家明院士工作站
实践育人强根基,产教融合促就业,扎根边疆担使命:党支部以培养新时代实践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2024年依托“产教融合促就业”专项行动,组织教师党员开展访企拓岗专项活动,足迹遍及阿克苏市、吐鲁番市、博乐市、库尔勒市及哈密市等5个地市,累计开展企业调研50余次,精准对接新能源、生物科技、现代农业等区域重点产业需求。先后与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局温宿县分局、新疆中泰金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单位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起涵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技术研发攻关、实习实训保障的全维度合作框架。重点打造新疆中泰金晖能源实践基地、国宇生物质炭技术中心等5个产教融合平台,形成“企业课堂+岗位实训+项目实战”立体化培养模式,全年对接400余名学生进入新疆巨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阿克苏三峰广翰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新疆腾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新疆正易龙农资有限公司、阿克苏友联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使学生在新能源材料研发、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纺织印染工艺优化等真实产业场景中,实现专业理论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95.6%,留疆率超55%。
图7 学生在阿克苏友联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认识实习
图8 学生在新疆腾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认识实习
科普服务惠民生,思政融合树品牌,边疆育人践初心:党支部立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构建起“专业引领、党员示范、校地协同”的科普服务体系。依托学院重点实验室与科普基地资源,聚焦“十百万”科普工程(十支队伍、百场活动、万人次覆盖),组建以教师党员为核心的专业团队,面向阿克苏地区克孜勒镇、阿依库勒镇、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等乡镇中小学生,系统开展涵盖电池原理、有毒物质识别、易燃易爆防范、食品安全检测、有机合成演示、化学反应观察、生活现象讲解、新材料应用、生物多样性认知、宇宙探索等十大科学领域的科普服务。通过节假日送教下乡已累计开展活动40余场,创新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操作+成果展示”三维教学模式,指导农牧民家庭青少年2000余人完成水质检测、光伏发电、生物显微观察等科学实践,成功培育“青少年绿色能源科学素质提升夏令营”特色项目。在深化校地合作中,团队充分发挥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优势,开发“沙漠光伏探秘”“氢能实验室”“生态修复工坊”等6个沉浸式科普项目,构建起“科学启蒙-实践探究-素质提升”的育人链条。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实验操作、案例讲解等环节,打造“科普实践+价值引领”双融模式,既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又厚植科技报国情怀,有效推动科普服务与区域现代文明建设同频共振,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科教融合育人范式。
图9 在依杆其乡中学开展科普活动
图10 物理化学实验原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