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才说 | 初心铸魂砺真知,使命如磐勇担当 ——“小扬才”们宁德之行的学与悟

2025-08-01 09:10:01 扬才先锋



山海寻真知,实践砺担当。2025年7月12日至15日,厦门大学第七期“扬才先锋”学生党支部书记培养计划的学员和指导老师奔赴福建宁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之路,丈量为民足迹,汲取“弱鸟先飞”的破局智慧;走进“廉文化”主题古村落,体察“廉洁奉公”的初心分量,解码“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实践真谛;见证东山村蝶变,感受“滴水穿石”的磅礴伟力,赓续“久久为功”的奋斗基因……“小扬才”们探访闽东大地,感悟思想伟力,纷纷表示要将所学所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践行高校学生党员的使命担当。让我们一同听听“小扬才”们的心声——



学员感悟




汪佳文 

法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

7月中旬,值此夏训,奔赴宁德,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工作足迹,走过山水一程,穿越时代印记,留下感慨万千。

铭记下党乡“旧貌变新颜”的时代变迁,领悟“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体味“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感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领袖情怀,牢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殷殷嘱托。

三堂理论授课,四次现场教学,在知中行,在行中获新知,亲眼目睹,用心体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所为之事,所行之路,所挂之民,深刻认识到“摆脱贫困”不仅仅是空洞口号,而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闽山闽水物华新”背后的故事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关接着一关闯的坚持与传承。时代如此之新,接力棒已经交接,我辈青年学子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砥砺前行,奋进不负新时代,“会它千顷澄碧”。

黄喆 

数学科学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  

参加此次宁德的学习活动,聆听三场专题讲座,开展实地走访,我深受触动,收获颇丰。

在制度与作风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狠抓作风建设、建章立制,这些早期探索为中央八项规定的颁布奠定基础。这让我明白,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要常抓不懈,以务实的作风开展工作,实实在在做事。

从《摆脱贫困》中,我汲取到“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宝贵思想。这让我明白,开展工作要有恒心和耐心,一步一个脚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党员要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在实地走访中,重走“三进下党”之路,参观信访接待室、东山村、廉村等地,我真切感受到“四下基层”的精神内涵: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才能做好工作。

此次学习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升华,我将不断提升自我,把此次夏训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苏宛莹 

新闻传播学院

2024级硕士生

参加“扬才班”夏季培训,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党性洗礼。

通过学习《摆脱贫困》,我深切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理念,不仅是对当时贫困现实的精准回应,更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宝贵方法论。从宁德建章立制到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度演进,让我清晰认识到,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必须以制度化促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在下党乡重走“党群连心路”,在霞浦重温“信访接待下基层”,我直观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实干精神,体会到“四下基层”既是工作方法,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安排。走进福安廉村,以史为镜、以廉为鉴,我进一步增强了纪律意识,坚定了初心使命。

通过此次学习,我体会到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深感青年群体肩负的时代使命。今后,我将自觉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前进动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奋勇争先,立志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任静仪

创意与创新学院

2022级本科生 

为期四天的宁德夏季集训,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党性洗礼。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的足迹,从理论学习走向现场教学,对“摆脱贫困”和“四下基层”等重要观点理念有了更为鲜活、立体的认知。

在下党乡,我仿佛亲历了“三进下党”的艰辛与不易,深刻体会到共产党人深入基层、心系群众的坚定信念和务实作风。在福安廉村,我透过“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事迹与古建筑的一砖一瓦,感悟到“廉”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明白了清正廉洁不仅是为政之德,更是高校学生党员立身、立业的根本。在霞浦东山村,昔日茅草房到今日新楼房的巨变,让我真切看到了“造福工程”为民谋福的伟大成就与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这次学习对我而言,不仅是知识的收获,更是方法的指引。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党员,我将把此次集训的所学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践行“扬才先锋”的使命与担当,为支部建设和服务同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林衍含 

公共事务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

盛夏宁德,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在这座“山海交响之城”接受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

从《摆脱贫困》蕴藏的哲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系统阐述,从宁德建章立制的率先探索到中央八项规定的全面深化,我深刻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凭借“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奋斗精神,探索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发展新路。

“三进下党”的艰辛跋涉,倾注着对人民最深的牵挂;东山村的华丽蝶变,是将“山海经”念到实处、把“廉洁关”刻在心间的生动写照;霞浦“把心贴近人民”的信访实践,成为“人民至上”理念的质朴诠释。

作为高校学生党员,我将把此次学习的感动转化为行动,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淬炼过硬政治品格,在基层沃土中践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赤子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


徐晓丽 

法学院 

2021级本科生

在夏训学习的短暂时光里,每一寸足迹都积淀着厚重的意义。

我们学《摆脱贫困》的理论价值和思想贡献,也深入下党,瞻仰“下党,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之铭牌,回望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翻山越岭访贫问苦的坚毅身影。我们学中央八项规定的抓制度强作风,也深入廉村,透过古老碑刻上清正廉明的家风古训,穿越时空领略修身律己、廉洁奉公的为政之德。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也深入东山村,了解畲族群众从破败茅草房到坚固小楼房的住所变迁,在山海巨变中体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深切内涵。

这趟追寻之旅,不仅是对足迹的回望,更是对精神的溯源与汲取,让思想的根基扎得更深,让行动的步履迈得更实,让我感受到青年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汲取领袖足迹的磅礴力量,我们既要有“弱鸟先飞”的清醒,深刻认知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挑战,更需秉持“滴水穿石”的韧劲,以青春之志深耕学业、服务社会,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篇章。


黄虹瑞 

航空航天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 

四天三夜的夏训,披风戴雨出门,满载收获而归,从下党、福安廉村到霞浦东山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

这一路,“小扬才”们相互熟悉,相互帮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老师们的授课,深入理解“三进下党”“四下基层”的重要意义,领悟到“郡县治,天下安”的深刻内涵,更明晰“制度”与“作风”之间紧密的联系。在党员大会上的精彩分享,让我深切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魅力。各支部的经验交流,也让我从多个视角,认识到党支部建设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陈秋虹老师的总结让我们明确了强化支部建设的道路以及发挥先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方法,思维是关键,而行动是核心。正如老师所说,“有为才能有位”,只有积极作为,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同时我也觉得,“有为(wèi)才能有为(wéi)”,只有怀有奉献的精神,积极为群众办事,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董事 

环境与生态学院 

2022级博士研究生

夏训于我,是一场灼热而奇妙的精神锻造之旅。

翻开《摆脱贫困》,字里行间跳动着“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脉搏;走进“三进下党”的现场,脚下蜿蜒石阶把昔日“怕生病、怕挑化肥、怕猪壮”的整体性贫困,一寸寸锻造成今日满目青翠、屋舍俨然的美丽山乡。我在“一进下党”的现场办公旧址驻足,在“难忘下党”的主题馆里聆听,指尖触到的是真实而滚烫的中国密码——久久为功的韧劲、党群携手的合力。

支部党员大会上,陈秋虹老师一句“盯上望下学左右,瞻前虑后扣中心”如钟磬回响,为我描摹出支部工作的坐标系:向上对标核心要求,向下调研同学实际需求,向左向右联动资源,瞻前布局、虑后复盘,始终紧扣服务同学成长成才这一中心。

今后,我愿把课堂搬到田埂,把调研写进乡土,把青春融进民族复兴的洪流,让闽东精神在一次次实践中薪火不息,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黄剑梅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

在闽东大地的山海间,三场现场教学勾勒出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与治国智慧。

在霞浦县委党校的信访接待室,我触摸到把心贴近人民的温度,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创信访接待下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践创新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为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写下生动注脚。循着山海的脉络,东山村的蜕变见证着“念好山海经”的特色脱贫之路,昔日贫困村在“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指引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绘就山海共富的画卷。而廉村薛令之故里的清风古韵则穿越千年时空,与当代廉政教育共鸣,石径青苔间流淌的廉文化基因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交相辉映。

这三处精神地标既是领袖实践足迹的立体呈现,更是四下基层制度优势的鲜活注脚,让我们在循迹溯源中,感悟人民至上的永恒初心。在学思践悟中,校准“国之大者”的使命坐标,书写“心系家国”的青春华章。


陈睿琦 

信息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

宁德夏训让我深切体会到“弱鸟先飞”的自省、“滴水穿石”的耐心与“贴近人民”的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当地极度贫困、地理闭塞、资源匮乏的困境,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强调:基层治理绝非一蹴而就的权宜之计,而是要通过制度持续性、组织可靠性与群众动员能力,构建起可持续的长期机制。方向对、组织强、意志坚,再薄弱的基础也能撬动结构性转变,这恰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却能破壁。”

在霞浦东山村,我读懂“把心贴近人民”不是口号,而是在走访调研中建立起的问题发现与响应机制,它让党组织成为连接民心的纽带,既有温度也有效能。这些发轫于历史实践的经验,正是照亮当下基层治理的明灯,为高校学生党员提供了实践范式:以民心为向,以自省破局,以耐心成事。





责任编辑:张振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小扬才”们宁德之行的学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