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非矿薪火 共话育人担当——学院举行校庆日非矿领域师生校友座谈会

2025-10-03 16:32:02 郭鸿雁

我一生努力做了三件事。一是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二是用地球科学知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三是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尽力做些好事。”929日上午,在学院党建活动室里,当九秩高龄的万朴教授用依然清晰洪亮的声音讲述他的人生感悟时,现场师生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929日校庆日当天,学院党委举行的一次特别的党建活动——“赓续非矿薪火、共话育人担当”主题座谈会。

座谈会在929分正式开始。原四川建材学院和西南工学院院长万朴教授携妻子原非金属矿系教师李和玉,学校原党委书记董发勤教授,以及非矿领域十余位被誉为“教科书式人物”的老教授们参加座谈。学校副校长代波出席座谈会并致辞,他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和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辛勤耕耘在非矿教育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向逐梦前行的同学们致以诚挚问候,向心系母校、助力非矿事业发展的海内外校友致以亲切祝愿。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代群威主持。非矿领域中青年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四十余人聆听座谈。

致敬“见证者”与“先行者”

作为学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非矿专业的发展史,就是学校建设史的典型缩影——从建校初期响应国家矿产资源需求,开设非金属矿床开采专业,学校成为全国最早以非金属矿为特色办学的高校;到伴随学校学科建设发展,不断完善以“地质、矿业、环境”为主体的学科体系,学校成为全国“地矿环”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围绕绿色矿山专业配备最齐全的高校,为中国建材地质输送了大批地质队长和工程师;现如今紧密围绕学校“对标国家发展战略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发展方向,学院聚焦“地矿基础、非矿特色、生态贯通”的发展主线,在绿色矿山、智慧矿山等领域持续发力,圆满完成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抢救性生态修复工程等多项急难险重任务,学校成为国家生态战略建设中有代表性成果的高校。非矿专业既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学校服务国家地矿事业和生态资源事业的“先行者”。学校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非矿人的坚守与担当。一代代非矿人在专业发展的历程中,凝练形成了独特的非矿精神:立足地矿,艰苦奋斗的勘探精神,赋能非矿,矢志创新的开拓精神,胸怀大志,科教报国的担当精神。

万朴教授是非矿领域的“定盘星”,更是西南科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投身非矿教育近七十载,深耕讲台、扎根科研、沤心管理,既带领着非矿教师团队开创了“中国建材领域地质队长摇篮”的教书育人重大成就,更引领学校闯过从重庆迁石绵,再迁绵阳的重重难关,为学校实现从专科、本科、再到可以本硕博贯通培养的一步步跃迁铸下了汗马功劳。

代波在致辞中表示,何为非矿精神?它显现在万朴院长近七十载坚守非矿育人的人生追求中;展示于环资学院“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刚毅卓绝、拼搏创新”的院训里;也体现在不同时代非矿人的具体行动上:从老一辈非矿教授“踏遍山河为国寻矿”的执着坚守,到中年非矿教师“攻坚克难破难题”的责任担当,再到青年非矿人才“接续奋斗谋创新”的蓬勃热情,这些,都是非矿精神的鲜活彰显。73载校庆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精神引领是行稳致远的强动力。非矿事业事关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战略全局,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以精神为旗,让我们方向坚定,以初心为锚,助我们劈波斩浪。在学校第五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十五五”规划即将启程之际,相信赓续薪火、再担使命的西南科大非矿人必将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地矿事业进步,再谱新篇。

传承“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师道光华

两个小时的座谈中,董发勤等与会教授们畅所欲言,讲述着在国家战略布局与高教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万朴教授带领学校非矿专业特色发展的点滴片段,用珍贵的回忆勾勒出一部与西南科技大学血脉相融的“传奇史诗”。

先生杏坛深耕,以赤子之心育天下桃李。从教逾甲子,三尺讲台是他拓荒的沃土。1959年,23岁的万朴踏入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西南科技大学前身)任教,从此将生命系于教育。尤其在雅安石棉县办学最艰难的岁月,校舍傍依矿厂,山洪常阻断道路,生活与教学条件十分艰苦,万朴却与同仁点灯备课,在板车间隙讨论课程,把任何艰难困苦都可从容面对的师者风骨刻进学生心灵。先生之学,贵在开拓,他与同事将地矿学科建设成为突出“非金属矿”特色的部级地质学重点学科和采矿工程重点专业;年近八旬仍坐进新生课堂,以“简朴人生·学者情怀”点亮青年人理想——这盏灯,一燃便是六十余春秋。

先生学术求索,以地学家的脚力与战略家的视野勇攀学术险峰。万朴将矿物学与材料科学熔铸创新,主持和参与十余项国家建材行业项目,出版专著8部,论文230余篇。尤以两项跨国合作彰显远见:1990年主导“中加矿物科学合作”,为学校打开国际视窗;1995年获得“中国远程教育”项目,为学校的教育领域拓展广度。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主持外派的106名教师悉数归国效力,创下当时罕见的100%返校率,被教育部誉为“忠诚报国的学术军团”。

先生教育革新,以破冰之魄铸“西南工学院模式”。万朴掌舵校政之日,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破浪之时。1993年,他力推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促成四川建材学院更名为西南工学院。此变革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时任副总理李岚清誉之为“西南工学院模式”——让企业深度参与办学,将课堂延伸至矿山车间,使人才培养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1997年,他带领学校完成“三件大事”:提前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借清华绵阳分校历史渊源,聘周炳琨院士为顾问,开启与顶尖学府长效合作;成功跻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三步,如北斗定位,助推学校从单一工科向综合性大学飞跃。

九秩人生,山河为证。先生始终退而不休,2012年受聘为学校发展战略顾问,以八旬之智继续为“双一流”建设出谋划策。

回顾,是为了更远的未来;致敬,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正如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谌书所言:今天的座谈不仅是表达对万朴教授的崇高敬意,更是立下一份庄严的承诺:继承和发扬非矿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学院在新时期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未来环资学院将聚焦以下几个战略方向:立足非矿,聚焦“战略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推动学科升级;发力“军工环保”新领域,打造学科特色增长极;构建跨学科创新平台,培育新时代领军人才。

开拓创新  教育报国

座谈会现场,人力资源部部长徐龙华代表学校向万朴赠送“非矿的大先生”纪念牌,学子代表向万朴赠送“身边的好老师”纪念牌。万朴为环资学院“非矿精神宣讲团”授牌,并现场向学校图书馆、档案馆赠送其文献作品集《开拓创新 教育报国》。

我一生努力做了三件事。一是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二是用地球科学知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三是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尽力做些好事。

做好这三件事的基本体现是要一生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在顺境或逆境,遇成功或失败,都清醒自己是中国人,能挺直民族脊梁,忠诚奋进,乐观有礼。

地球是一个复杂演进的体系。要深刻领悟地球科学能引导我们用全局整体系统思维分析事物,团结共事,攻坚克难,探究奇峰。自然界复杂多样物种的和谐交融,不断进化,繁荣昌盛,教会我们包容共济,交融进步,跨界开拓,奋力创新。地球上不时发生的自然灾害警示我们要居安思危,深谋远虑,不畏艰险,拼搏前行。实际上,地球科学不只是大学专门学科类知识,也是大学基础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终身做好事源于高尚信仰,懂得自尊自信自律。遇困难勇于担当,获利益大家共享。吃亏受苦是人生的潜福磨炼,为公实干是奉献者品质彰显。故此,生则平和坦荡愉快,去则平静安详无悔。”

座谈会上,万朴教授字字箴言,引人深思。在他的座位前后主题墙上,分列五组图画:“坚如磐石”“硬如柱石”“稳如础石”“润如玉石”“璨如宝石”。此刻,这五组词,似乎找到了释义的最佳注脚……(郭鸿雁 钟一鸣 邹高祥 /文   雷普凡/图)


责任编辑:邹高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学院党委举行的一次特别的党建活动——“赓续非矿薪火、共话育人担当”主题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