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红旗渠精神实践团(2)

2020-08-17 16:40:01 孙中雯

8月7日上午,机电工程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红旗渠精神实践团队来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纪念馆,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领悟红旗渠精神。

合影留念.jpg

合影留念.jpg

展馆从“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五个部分全面展现了林州人民为走出干旱缺水的困境,以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心血与砥砺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展馆内共展出图片、实物、沙盘、雕塑、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展品2000余件。

茅草屋前,一位老人跪在地上,面容悲戚的将双手伸向天空,旁边是没有一滴水的水桶。这个逼真的场景,就是一段真实故事的写照。民国初,林县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由于山高坡陡,曾跌死跌伤多人。民国九年(1920年)大旱,黄崖泉的泉水小得只有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担水回家过年。挑水的人多,一直挨到天黑他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惦念公爹去担水一天还未回来,就出村去接。天黑路滑,新媳妇又是小脚,接过担子刚走几步,一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上吊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埋葬了新婚儿媳的尸体,带着全家踏上了逃荒路。从此,这一家人再无音信。纪念馆内茅草屋前那个悲怆的雕像正是桑茂林老人。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林州常年缺水,生存困难。开山劈流,凿就一条“人工天河”是几代林县人的夙愿。如今的林州市,不仅缺水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变得富饶美丽。尽管那段战天斗地的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了下来。实践队员们在雕像前伫立,由今观古,更加懂得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合影留念2.jpg

合影留念2.jpg

展厅中,一份巨大的“食堂生活制度”吸引了实践队员们的注意,展柜里已经变形的锅具,破旧不堪的水壶,体现着修渠时艰苦的生活条件。红旗渠开工建设时,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生生啃下了“人工天河”这块硬骨头。红旗渠背后的精神才是实践队员探寻到的“宝藏”。

参观留念.jpg

参观留念.jpg

实践队员们紧接着来到了下一处场景—开凿红旗渠人物泥塑。一辆手推车,几个编织箩筐,几柄锤子,一捆巨大的麻绳……就这样简陋的工具,创造出了一个世界奇迹。它的诞生并非偶然,也绝非幸运。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和历史的动力。”一条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的红旗渠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明领导下,在林县人民的团结协作中诞生了。它是党和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参观馆内.jpg

参观馆内.jpg

实践队员通过展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思绪和情感都被带进了那段艰苦的红色岁月。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凝聚在红旗渠的一草一木中,无声的诉说。

参观馆内2.jpg

参观馆内2.jpg





从红旗渠纪念馆中出来后,实践队员们感慨万千。红旗渠展现了林州人民不怕困难、战天斗地、改造世界的精神风貌。这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在这段红色之旅中,实践团成员加固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把稳了思想之舵。此外,实践队员还将本次实践活动的影像视频资料发送给线下的同学,共同感受红旗渠自然风光的魅力,接受红旗渠精神的深刻洗礼。

责任编辑:孙中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教工党支部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