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政教育一线,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以“一专多能”的姿态,打破传统教育边界,将思政育人融入课堂、社团、党务与学生管理的多元场景中。他们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创新的引领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用智慧与情怀诠释了“全场景育人”的深刻内涵。
角色融合:从理论到实践的育人闭环
王丽、朱乔林、周启丽三位教师虽承担不同职责,却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共同目标。王丽身兼思政教师、辅导员和话剧社指导教师三重身份,她将课堂教学、心理疏导与社团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讲授反诈理论后,她指导学生编排话剧《小美的诈骗日记》,通过戏剧还原诈骗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认知,课堂讨论因此更加活跃。“理论需要落地,而社团就是最好的试验田。”她总结道。
朱乔林则通过民族文化社架起思政教育与民族团结的桥梁。他组织学生将民族舞蹈与红色歌曲融合,用歌舞传递爱国情怀;还带领学生用彝族刺绣还原“长征路线图”,让非遗技艺成为革命精神的载体。“跳一场民族舞,绣一幅长征图,比背诵理论更能触动心灵。”他坦言,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
周启丽的育人版图更加多元:作为思政教师,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引入“红色剧本杀”理论;作为党务工作者,她联合党支部打磨沉浸式党史剧本;作为棋艺社导师,她设计“棋盘中的红色记忆”活动,让学生在复盘四渡赤水战役中领悟战略智慧。“教育要像下棋,走一步看十步,把每个场景都变成育人契机。”她认为,课堂、党务与社团的协同,形成了“认知—认同—践行”的完整链条。
创新破圈:思政教育的“多维打开方式”
这三位教师的实践,展现了思政教育从“单一输出”到“多元互动”的蜕变。王丽的反诈话剧巡演走进社区,连保安大叔都成为“编外学员”;朱乔林的“非遗思政课”登上文艺晚会,学生在歌舞中领悟民族团结的真谛;周启丽的“红色剧本杀”则让学生化身革命先驱,在推理中破解历史谜题。一名参与剧本杀的学生感慨:“扮演青年周恩来时,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创新背后,是思政教育内核与形式的深度融合。周启丽将茶文化沙龙与党史学习结合,学生在品茗中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朱乔林用方言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让理论“沾泥土、带露珠”;王丽则在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矛盾分析法,帮助学生辩证看待学业压力。“思政教育不能高高在上,要让学生觉得有趣、有用、有共鸣。”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
挑战突围:在多重身份中寻找平衡之道
身兼数职的背后,是时间与精力的挑战。王丽用“紧急事务优先级法则”合理兼顾了教学、学生及社团工作;朱乔林善用碎片时间,课间回复消息、午休处理党务,笑称“走路都能开会”;周启丽则灵活整合资源,将社团活动纳入思政实践学分,让党务案例反哺课堂教学。“一份努力,三重收获”成为她的效率密码。
尽管工作忙碌,他们从学生成长中汲取力量。王丽看到话剧谢幕时学生的自信笑容,朱乔林在民族歌舞中感受青春的炽热,周启丽则从棋局对弈里见证思维的蜕变。“教育的回报不是立竿见影,但当学生开始用课堂理论思考现实问题时,一切付出都值得。”周启丽的话道出了这群全能教师的共同心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