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学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2023-08-16 08:27:50 李庚伦

学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专题党课(讲稿)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新征程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重要意义、阐明了内容要求、明确了建设步伐。

一、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 、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选择以教育战线作为突破口,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历史经验表明,国家要发展,教育须先行,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背后,教育肩负起了不可忽视的战略重任。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更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第二,建设教育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通过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等教育提供科技、人才支撑,高等教育已经被推向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了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我们的本领能力还须增强,创新精神还须提振,改革力度还须加大,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意识还须提高。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以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教育自立自强,为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二、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内要求

第一,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党的领导直接关系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最大政治优势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其中第一项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可以说,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就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力贯彻和持续加强。完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共同任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最高政治原则和规矩落实到教育强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健全党对教育工作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让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第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关系教育事业成败,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古往今来,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从而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学校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必须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第三,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专章部署,并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计显示到2022 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2.2 亿人,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也都更加渴求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

第四,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从世界历史发展看,教育强则国家强、民族兴,反之则会造成国家贫弱、民族衰朽。在今日之世界,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够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不仅关乎 14 亿多人口的民生福祉和美好生活,而且关乎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第五,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教育的现代化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教育现代化以新的内涵特征、历史使命和发展路径。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领域全方位的转型性变革,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工程,集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现代化于一体,同时必将引起也必须要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总是与工业革命相伴相生。每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也给人类教育的样态带来重大改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向现代化要答案,从现代化上求突破。

第六,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本质是全体人民人力资本水平持续提高。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我国 14 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也前所未有。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持续推进、长期坚持,有赖于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人口素质、强化创新驱动、传承中华文明、优化社会治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充分把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特殊战略,提升教育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力、贡献力。

第七,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宝贵经验,蕴含着党和国家事业的成功密码。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不仅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而且对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所急、所忧、所盼作为改进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领导的人民教育事业,完全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宗旨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但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成效仍然不及规模扩大的速度,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仍然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发展锚定新方位、指明新使命、提出新要求。新时代,高校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坚持找准定位、分类发展,突出优势特色、提升综合实力,努力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铸牢高质量发展生命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汇集的高地,承担着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使命。新征程上,高等教育应充分认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一致性和支撑性,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方面,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做强优势学科专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杆学科;持续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动态调整优化学科设置。另一方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履行“四个服务”使命,发扬科学精神,加强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第三,牢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高校应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牢牢坚持人才培养正确方向,深刻认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坚持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性和实效性。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一批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另一方面,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布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相关专业,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责任编辑:李庚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重要意义、阐明了内容要求、明确了建设步伐。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