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大德||党建思政课题——高等中医药院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4-11-25 15:28:11 王梅 徐源 柳成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在教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阐明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明确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根本遵循1[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路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人才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建设“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新形势新要求,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

一、坚持“五育并举”是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必然要求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历史最好机遇期,作为我国独特卫生资源的中医药进入了全面服务各族人民群众健康的快速成长阶段。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关键在人才,关键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高素质中医药栋梁之才。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必由之路。

(一)“五育并举”是落实“三因三规律”育人理念的内在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三因三规律”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高度凝练,也是对培育时代新人方法论的深刻总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应当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统筹好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创新实践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凝聚多方位育人力量、挖掘多样化育人资源、建立系统化育人机制。

(二)“五育并举”是培养“四新”“五术”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时代需求

2018年,新工科正式扩容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其中,新医科是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了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质量是医学教育的“生命线”,全面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要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3[3]。“四新”“五术”,均强调医学人才的多元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五育并举”是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的现实需求

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其他现代学科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育人特色。在培养方式上,要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4[4]。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内容,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为思想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理论的运用,把以人为本、大医精诚作为道德准则,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5[5]。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动而不衰”“形神兼备”“五音五味”“五行学说”等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兼具科学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更应成为“五育并举”的源头活水和具体手段。

二、“五育并举”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面临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是目前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高等中医药院校由于办学定位、学科属性的特殊性和师资、保障等方面的局限性,“五育”齐头并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高校对于“五育”的认知理解不够深入,存在片面注重理论知识培养而忽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美育、劳育6[6]。对于国家要求的主动适应性不足,没有充分理解政策导向和行业需求,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对“五育”并重的理念重视不够,教学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等方面未能充分考虑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个人成长经历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学生在课外实践、社会服务等方面缺乏积极参与。

(二)机制体制不健全

专业设置方面,一些学校专业过于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创新,难以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人才培养方面,培养方案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课程体系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协同育人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不完善,三全育人局面尚未完成形成。评价体系方面,过度强调纸上成绩和结果性评价,未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形成性评价过程,导致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资源配置不均衡

部分学校对于“五育并举”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缺乏专业性,无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场所和配套等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缺乏校外基地合作,限制了学生获取校外资源和实践机会。经费保障不到位,使用不科学,使得如美育、劳育等学科在本就有限的经费投入上效益发挥不足。

(四)育人成效不明显

新时代中医药人才,是具备中医药人才的核心能力,具有多学科交融的复合型知识背景,更是发展潜力足、创新能力强、专业能力高的未来医学人才。而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学生在校学习体验感不佳、获得感不足、综合素质提升不明显,以及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差、对学校认同度不高、终身发展支持度不够等情况。

三、高等中医药院校“五育并举”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政策方向,不同类型的高校应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实际,从目标、机制、保障和评价等方面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建设,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办出成效7[7]

以云南中医药大学为例,作为全国第二批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60多年来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为保障云南各族人民身心健康培养了大批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以着力培养“五术医学人才、中药五能人才,懂医精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目标,探索出一条有中医药特色的“五育并举”育人道路。

(一)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云南中医药大学坚持将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将中医药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校本资源大医精诚的道德价值为基础,以崇德和合的理论价值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和文化认同,以敦行致道的精神价值助力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以博学致远的社会价值为健康中国提供中医药人才基础,全面系统构建一核三全四体五育五位一体育人格局: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育人工程为核心,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为机制,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思政和第二课堂为载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目标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素养提升为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成长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中医药高等人才。

(二)将中医药元素融入“五育并举”,全面开展德智体美劳教育

1.以德为先,一体化开展德育实践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针对德育工作缺乏评价标准和有效路径的突出问题,2013年以来,云南中医药大学开始推行并不断完善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11年间共有近23500名本科生完成德育答辩,在“最后一堂思政课”上交出合格答卷,顺利毕业。在德育答辩制度的实践摸索上,逐步形成“新生德育规划、在校德育实践、学年德育评价、毕业德育答辩”闭环式、全过程、一体化德育实践体系。学校成立由党委领导牵头的“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形成党委领导,学工牵头,组织、宣传、马院、教务、团委等部门资源整合、协同推进的大德育格局。“一体化德育实践”被列为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为4学分公共必修课。先后制定《德育学分实施办法》《德育答辩实施方案》《德育答辩指导手册》等4个根本性文件,围绕学生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法纪法规、文明礼仪、求学态度、心理健康6个维度制定德育实践细则。全校80%的教职工参与学生德育指导,校内建设五个“和合屋”诚信实践平台,有效补齐人才培养薄弱环节,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2.以智启智,以生为本促全面发展

为适应“四新”“五术”人才培养要求,云南中医药大学将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将深化学分制改革作为重要抓手,构建出与学分制改革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团队、质量监控、考核评价等全方位的管理制度。一是形成工作合力,成立学生、课程、教师三个中心,协同配合,一体推进,着力提升课程、教师、教材、测试和就业等专业水平要素建设质量。二是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对学分管理进行改革,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进程,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与潜力。三是实行全员导师制。由学生中心牵头,建立学业/专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一站式全程化服务。四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构建以课程教学内涵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体系,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五是彰显专业特色。2014年,学校开设中医专业教改班佩衡班和中药学专业兰茂班。从2021级开始,遴选组建中西医临床医学教改班华佗班。通过加强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造就“重经典、强技能、勤实践、厚人文”的中医药高素质专业人才8[8]

3.以体塑形,筑牢体育强国根基

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习惯是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的必备素养。云南中医药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启开足体育课,建好配好体育场馆设施。积极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组织趣味运动会、冬季运动会等各级各类体育活动和竞赛,在全校营造人人参与、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探索实践将中医药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运动,师生自创“云中养生易筋经”,校园里晨练功法晚练操,太极圆转势从容,让学生充分体认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培养宽容、礼让、拼搏的品质为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康意识的中医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美润心,传递美美与共和谐理念

学校注重在美育工作中体现“和合之美”“中医药文化之美”和“民族文化之美”,积极构建科学美育课程、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加强美育工作条件保障“四位一体”美育工作体系。着力发挥校训、校风、校史价值塑造和中医药文化育人作用,“扁鹊路”“当归苑”“徽音馆”“君健堂,一个个散发浓郁中医药味的楼宇、道路、景观、功能房,形成一楼一景”“一院一品文化链条强化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校和文明校园文化育人实效,持续开展“读学用经典”“信仰的力量”“医者岐黄志”“奔跑中药星”“高雅艺术进校园”“夏日音乐节”“大学生艺术展演”美育品牌活动,依托大学生艺术团、文化艺术社团等加强对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普及性教育。在重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心灵之美。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整合心理、中医、西医专业背景的心理咨询团队,建设中医心理调节室”“中医五音治疗室等中医干预设施,制定五季养身心中医心理系列主题班会、中医特色心身干预团体辅导,推拿与八段锦抑郁调节工作坊、书法与正念工作坊等形式多样、中医药特色显著的健康心理培育实践,通过情感表达、情绪调节和自我认识的方式,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

5.以劳树人,练就硬本领争做栋梁才

云南中医药大学制定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行政统筹推进,学生处牵头、各部门各司其职、全校共同参与,各学院具体落实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围绕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立足时代新要求、学生新特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使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学校中医药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将生产劳动与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中医药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1(理论教学)+4(日常生活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创新创业劳动)+N(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构建1+4+N的劳动教育新模式。结合绿美校园、爱国卫生、文明宿舍、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志愿服务专题开展全校性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中药材种植、爱心义诊、传统美食制作、田间劳作等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医教协同、校地共建,大力弘扬和践行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让热爱劳动、自找苦吃、奋斗奉献的观念扎根学生心中。

——本文收录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23年会论文集

参考文献:

[1] 编本书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 韩君华, 许亨洪.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建的机制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02): 96-100.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20]34[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28): 27-31.

[4] 宋大涵, 王国强, 袁曙宏, 许安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释义[M].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7.

[5] 刘保庆, 陈雨昕, 张洁. 中医药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其在高校的实现路径研究[J]. 河南教育(高教), 2019(12): 52-54.

[6] 裴哲. “五育并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01): 97-103.

[7] 闫慧, 李敏, 郑恩伟, 易文翰, 陈书崇. 高等教育五育并举的困境与路径[J]. 许昌学院学报, 2023,42(03): 135-138.

[8] 徐源, 王子鹤, 王梅. 关于云南中医学院特色班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效果调查研究的调研报告[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8(25): 181-183.


责任编辑:王雪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实际,突出中医药特色,从目标、机制、保障和评价等方面系统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