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课堂|2022级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土地整治野外综合实习(五)
8月6日,实习队师生深入黄土高原的平番城村旧址,这片因井工采矿塌陷而搬迁的村落,如今是观察土地损毁与治理的生动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考察了整治后的水平梯田,它们沿等高线修建,约2.5米高的田坎和精心设计的内外边坡比适应了黄土的松散特性;其核心功能在于拦截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学生们深入田间,现场调查土壤质量,加深了对“黄土覆与红土之上”的理解。

与治理区对比鲜明的是保留下来的塌陷原貌。这里清晰展现着裂缝、倾斜等采矿创伤。在周伟院长的带领下,学生们对塌陷地数据进行了测量,学习了损毁程度评估指标。实习队师生发现,即使在受损土地上,生命依然顽强,自然生长的小叶杨成为生态修复的适生典范。在边坡治理上,草灌混种模式利用灌木的强大根系固土防蚀。种种治理措施,生动体现了朱显谟先生提出的黄土高原治理“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挂”)的生态智慧。


这是一堂深刻的大地之课。平番城村的蜕改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它启示我们,土地治理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必须严守生态红线,在发展与保护冲突时优先避让,需融合现代科技与先贤智慧方能实现人地和谐。脚踏这片重生之地,学生们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更坚定了作为未来守护青山绿水的信念与责任!
从林地中体悟“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真谛,到矿区治理里见证“平朔模式”的实践力量,再到黄土高原上感受“28字方略”的生态智慧,同学们触摸的是大地的脉搏,理解的是发展与保护的辩证法则,践行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理念。它让年轻一代在泥土与汗水的交织中,既夯实了专业根基,更树立起守护生态、担当未来的信念——这既是对知识的传承,更是对责任的接力,彰显了教育扎根大地、服务时代的深层价值。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