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野外实习的师生针对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生态重建示范区进一步开展综合实习,赴安太堡矿内排土场土壤重构区、土地整形试验示范区,井工矿塌陷地治理区以及原地貌区进行实践学习。
首先,实习队来到了安太堡矿内排土场土壤重构区。带队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这里曾是煤炭开采的前线,现在则是土壤重构的试验场。此外,老师带领同学们观察了重构土壤剖面的层次结构,从造地工艺角度还原了土壤重构的过程,分析了重构土壤质量监测与提升过程中造地工艺优化、技术方法更新的重要性。
随后,同学们来到第二站即微地形重塑试验示范区。这片区域在“五元共轭”理论指导下开展修复,取得显著成效。同学们跟随老师学习了通过畦田整地实现排土场雨水分散径流、保水蓄水的技术,结合现场教学重温并巩固了“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范-监测监管-推广应用”的整治修复工作逻辑体系,并思考了如何通过适应性管理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
实习队的第三站是一处井工矿塌陷地。这是井工煤矿开采遗留的“伤痕”。老师带领同学们考察了塌陷地的地貌形态、植被覆盖等基本特征,探讨了塌陷地的成因、塌陷地对区域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塌陷地与土地可持续利用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土壤采样现场教学。结合塌陷地治理,讲授了塌陷地梯田修筑过程中“依势造地、挖低垫高”的技术。
最后,实习队来到了原地貌区。老师结合“参照系”讲解向同学们提出了“何为参照系”、“为何需要”和“如何选定”参照系的问题,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交流讨论,并由老师进行总结指导,使同学们深入理解了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参照系选定的重要意义。
针对今天所实践的内容,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小组汇报并进行了针对性补充。同学们在此过程中获益匪浅,既完善了专业知识体系,又培养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作开展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小组间的协作能力和班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