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学院学生走进青岛市即墨古镇拜访大欧鸟笼传人吴金昌

发布时间:2021-06-04 19:59:55

为深入了解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深层底蕴,深入学习非遗手艺传承人的古法传承坚守精神。530日,石油工程学院本研石1902班的张欢、杨晓龙等五名学生来到了青岛市即墨区即墨古镇,探寻吴金昌与大欧鸟笼的故事。

见到学生们来拜访,吴金昌先生十分热情介绍起了大欧鸟笼的历史。“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鸟笼进了京。”这是流传在山东省即墨市很久的一句顺口溜。据《即墨县志》记载,大欧鸟笼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相传,在清朝顺治年间,大欧鸟笼进入北京市场,为公子王孙、富家子弟们所赏识,竞相购买,从此大欧鸟笼扬名国内。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大欧鸟笼的制作工艺日益精湛,其产品畅销国内外。

今年已经50岁的吴金昌,从15岁开始做鸟笼,至今做了30多年。小的时候,还在念书的他从爷爷和父亲那里接过了这门手艺。上世纪90年代,因为生计问题,吴金昌也曾放弃鸟笼制作,跟人合伙开过石灰厂。虽然那时收入是做鸟笼的两三倍,但只干了两年生意,他就跑回家继续做鸟笼了。“挣钱多了,但心里不好受,始终放不下鸟笼。”吴金昌先生说道。一个鸟笼由笼架、笼圈、笼条、笼门、笼抓、笼钩等几个部分组成,而从选料到加工再到完工,手工制作一个传统鸟笼需要近百道工序。而吴师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守做鸟笼30多年。坚守的不仅仅是手艺,坚守的更是对文化的敬意,对文化的热爱,吴金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守的精神。

拜访结束后,学生李家豪表示,“好的鸟笼是要经过匠人一遍一遍地处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经过一次次的打磨。正是这些传统手艺人的坚守,中国传统工艺才得以延续。他们的劳动精神值得新时代的青年学习。”探寻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文化项目制作过程,深刻体会手艺人的坚守与传承精神,从实践中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有助于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吴金昌,大欧鸟笼的第十九代传人,2011年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先生所做鸟笼曾获故宫博物院优秀创意奖,被台儿庄古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于2020年受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赞扬。

吴金昌向同学们介绍大欧鸟笼 刘畅摄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为深入了解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5月30日,学院本研石1902班的张欢、杨晓龙等五名学生来到了青岛市探寻吴金昌与大欧鸟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