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润商有法承师恩 经世致用读书声” :法经济学读书会暨党建联建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30 18:14:00

2025325日,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党建与学术深度融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经济学党支部联合北京市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工商管理党支部举办“经济与法律的交融:科斯与波斯纳的比较研究”主题读书会。活动在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会议由经济系主任邓达教授主持,两支部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学术骨干共同参与,以“党建+学术”模式探索法经济学前沿问题,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党建引领育人实效。本期读书会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中国政法大学原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邬名扬教授,深切缅怀先生为经济学学科建设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一生。

图片32

经济系系主任邓达教授主持会议

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北京市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经济学党支部与工商管理党支部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将党建联建与学术研讨紧密结合。读书会以科斯的《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社会成本问题)》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汇报—交叉点评—教师领学—集体研讨”四环节展开深度交流。

支部书记致辞

全国样板党支部书记张弛副教授致欢迎辞      北京市样板党支部书记顾凡老师致欢迎辞

一、理论扎根:学生主题汇报的理论向度

主题汇报由经济系研究生李鑫开始,李鑫以“法经济学发展的三条进路及对中国的启示”为题,系统对比了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科斯(经济的法律分析)和卡拉布雷西(法学与经济学双向校验)的理论路径。他指出,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强调仁义道德与社会公平,单纯追求经济效率最大化可能偏离社会发展的人本核心。基于当前国情,建议借鉴卡拉布雷西的第三条进路,关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未经分析的有效人类经验”,将文化心理、行为特征等非经济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以构建更具解释力的本土化法经济学研究范式。

工商管理系研究生王若南以“汉德公式的案例应用分析”为题,通过“亨德里克斯诉博边煤矿公司”和“亚当斯诉巴洛克”等典型案例,深入阐释了侵权法中社会成本分析的核心逻辑。她运用边际比较思维,解析了监护成本与预防成本在不同情境下的权衡关系,指出判决差异源于对潜在事故概率、损害程度及预防措施成本等要素的差异化评估。该分析不仅验证了汉德公式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性,更揭示了法律经济学在平衡效率与公平、个体权益与社会福利方面的独特价值。

经济系研究生李鹏举以交易成本、产权界定与社会福利:解读科斯的社会成本理论为题,梳理了科斯理论的演进脉络,指出《社会成本问题》突破传统经济学框架,揭示在正的交易成本现实中,法律对产权的初始界定将直接影响经济效率。通过对比市场、企业和政府三种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强调我国法治建设需立足“社会总产值最大化”原则,在借鉴科斯理论的同时,结合本土制度环境与文化传统,构建更具解释力的法经济学分析范式。

工商管理系研究生彭书怡从法律实务中妨害判断的视角切入,进行了主题汇报“权力的界定:交易成本与责任分配”,通过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系统阐释了交易成本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价值,重点探讨了不同责任分配方案对交易成本的影响机制,论证了合理的权力界定对降低社会成本、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为法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应用提供了有益思考。

研究生主题汇报

研究生主题汇报

二、交叉互评:多维视角下的反思对话

经济系研究生陈芳率先展开交叉互评,她以“历史-理论-本土化-反思”的四维分析框架展开,批判指出法经济学研究存在过度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现实人性复杂性的理论局限,呼吁应该在法经济学的研究中给予本土关怀,避免“西方理论的套用”,并通过中国乡村“枫桥经济”非正式协商、平台经济监管等特色实践典型案例,论证了构建具有本土适应性的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工商管理系研究生邵祺的交叉互评从“何为公司”切入,从词源学出发,对比中西方法制传统,批判性分析了科斯“契约理论”的局限,并提出融合制度与文化的双维分析框架。通过国企改革等案例,探讨了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实践,为构建本土化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经济系研究生兰兴平系统阐释了科斯理论的三大突破:交易成本革命、产权界定范式及制度比较框架。结合考研经历与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理性与自由”理论,他深刻反思了学术研究从理论盲从到现实批判的认知跃迁,强调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远超出理论预设,倡导立足本土实践构建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这一分享为法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镜鉴。

工商管理系祁海博探讨了AI时代的法经济学新挑战,他从AI数据污染案例切入,通过数据确权困境与验证成本分析,揭示了数字经济对传统法经济学理论的挑战。他重点反思了理论滞后实践的问题,提出需构建政府-平台-用户三方协同治理的新框架,为数据时代的产权界定与制度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彰显了法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

研究生交叉互评

研究生交叉互评

三、薪火相传:邬名扬先生教育传承下的学术领航

在教师主题发言环节,经济学党支部黄立君副教授回顾了邬名扬先生对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及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卓越贡献。然而,当前本土研究仍存在“重理论引进、轻实践分析”的不足,亟需加强“经济的法律分析”视角。黄立君副教授结合“远洋捕捞式执法”等案例,剖析了立法-执法-司法全链条中的法经济学实践困境,并针对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法律空白发出呼吁:学界应当立足中国实践,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法经济学分析框架,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她强调,唯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真正实现邬名扬先生“经世致用”的学术理想。

工商管理支部的王玲教授从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切入,深入剖析了权利保护与公共利益平衡这一核心命题。她强调,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法经济学研究应当采用“静态规则观察+动态发展响应”的双重视角,既要研究如何通过产权界定激发创新活力,也要关注如何构建有效的保护机制。特别是在处理智慧财产、无形财产等新型知识产权问题时,需要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析框架,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经济学党支部司海平老师通过“边际量刑递减”的经济学实证研究,揭示了司法实践中罪罚不均衡的结构性困境,指出传统法律规制在复杂经济行为面前的滞后性。随后,司老师特别强调了中国政法大学在法经济学交融研究中的独特优势,认为在数字经济、AI发展的新兴背景下尤其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平台优势,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邬名扬先生法经济学教育教学传统。

工商管理党支部书记顾凡老师以1992年管理学引入法学概念“程序正义”这一开创性研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AI时代法经济学的发展方向。面对当前文科教育结构调整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顾老师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国政法大学“法商融合”的独特优势:在学科建设上,推动法经济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深度交叉;在人才培养上,构建“经济+法学+技术”的三维知识体系。顾老师强调,要继承邬名扬先生的法经济学教育理念,培养既掌握经济分析工具、又懂法律规制,同时具备数字素养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为数字经济的现代化治理提供数智支持。

教师支部主题发言

经济学党支部、工商管理党支部教师主题发言

四、深度对话:师生共话“润商有法”新实践

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数字经济下的产权界定”“司法裁判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例如,经济学党支部陈明生教授结合现阶段机器人飞速发展、替代非精神性重复性劳动的大趋势下,探讨改进税收结构以双轨过渡支撑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革的可能性;工商管理党支部郭颖教授谈到了AI发展背景下,学术研究“最开始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提出经济学拥有链接新技术的优势,应该充分发挥经济系研究方法在法经济学研究实践中的独特优势。经济学党支部书记张弛副教授点评到当前AI与数字技术更迭的大背景下,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分析方法对法经济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影响,呼吁应当以交互的、动态的视角发展法经济学的教学研究。

1-6

与会党员教师交流讨论

会议最后,商文江院长进行总结发言。商院长充分肯定了本次读书会的成果,指出党建联建不仅要“联”在形式上,更要“建”在实效上。他强调,此次以纪念邬名扬先生为主题的法经济学读书会,通过支部联建、学科联动、师生联学的创新模式,成功实现了“三个融合”:党建与学术的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传承与创新的良性互动。商院长表示,这既是学院打造“润商有法”品牌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优势,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提供坚实保障,让党建引领在学术创新中绽放更大活力。

图片44

商学院院长商文江教授总结发言



责任编辑:赵文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北京市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将党建联建与学术研讨紧密结合。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