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 筑牢信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滋养型"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探析
一、 背景与理念:回应时代之问,构建育人新格局
在全球化浪潮与职业教育实用化倾向的双重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曾一度面临“悬浮化”、“碎片化”的困境。如何让历经数千年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在校园里“活起来”,更能深入学生内心“火起来”,成为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时代之问”。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交院”)对此作出了系统性回应。学校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自2014年起,学校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至战略高度,以“扎根区域文化、服务国家战略” 为根本导向,创造性地提出 “知行互铸、根脉铸魂、产教共育”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壁垒,旨在实现从“符号认知”到“素养生成”的跃迁,构建“文化自信奠基-职业能力塑形-社会服务反哺”的共生演进机制。
以此理念为引领,学校倾力打造了 “通专融合—文化浸润—实践赋能—跨文化互鉴”四维协同教学架构。该架构以浙江深厚的良渚文化、诗路文化等地域文化为底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活态传承为核心抓手,将文化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交通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之路。
二、 特色路径与创新实践:多维发力,构筑文化育人生态圈
浙江交院的传统文化教育并非简单的课程叠加或活动堆砌,而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改革,其特色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 通专深度融合:破解“两张皮”,构建全链条课程体系
学校敏锐地察觉到传统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课“结构性脱耦”的问题,大力推动通专融合,将文化基因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必修与选修结合,实现全覆盖:面向全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必修课,夯实根基;同时,开发了《遇见良渚》、《交通文化》、《经典阅读与朗诵》等10余门特色公共选修课,构建了 “必修奠基+选修拓展” 的全链条课程体系,累计选修学生超2万人次,实现大一大二全覆盖。
“双师同堂”与“双主体互动”:在《遇见良渚》等特色课程中,创新采用 “专业教师+行业专家” 的同堂授课模式,良渚博物院的考古专家与学校教师联手,将最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带入课堂。同时,实施“双主体互动”教学改革,将学生在“寻访诗路故事”实践中采集的一手资料,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使课堂从知识的“接收站”变为思想的“加工厂”。
与专业特色嫁接:针对不同专业,实现传统文化的“精准滴灌”。例如,为海运学院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弘扬古代航海精神;为无人机专业挖掘“墨子木鸢”等古代科技遗产,融入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使传统文化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
(二) 文化浸润滋养:超越“单向灌输”,打造多模态沉浸体验
学校深知,文化认同感的建立不能仅靠说教,更需要环境的熏陶和情感的共鸣。为此,学校构建了分层递进的文化浸润体系。
社团引领,培育中坚力量:重点建设国学社、主持与朗诵社、六通剧社等10个核心文化类社团,实施 “寻访诗路十百千工程” (每年建设10个核心社团、选拔100名文化骨干、影响1000名参与学生),形成了一支活跃在校园文化一线的生力军。
三维场景,重构文化记忆:搭建 “展演—竞技—沉浸” 三维活动场景。开发“华夏故事听我讲”叙事工坊,让学生成为文化讲述者;打造“中华诗词朗诵讲解”竞技平台,在比拼中深化理解;举办山水诗画沉浸式展览,借助数字技术让诗画“活”起来。学生自编自演的话剧《隔世之路》、《寻诗越记》,更是将地方文化史搬上舞台,荣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
数字赋能,拓展传播矩阵:运营“诗路文化教育普及基地”抖音官方账号,孵化《诗路行吟》、《华夏故事听我说》等学生原创文化IP作品210余部,总播放量近22万次,成功利用新媒体将传统文化植入青年学生的“朋友圈”。
(三) 实践赋能转化:走出“象牙塔”,构建校地协同育人网络
学校坚信,文化传承的落脚点在于实践。通过构建 “行走课堂—文化转译—服务学习”三阶育人模型,实现知行合一。
“行走的思政课”:持续12年开展 “寻访诗路故事” 田野调查实践活动,师生累计行程超万里,重走谢公古道,探访鹤阳诗村,在浙江的青山绿水间进行沉浸式文化溯源。这不仅是文化考察,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课。
文化转译与再生产:将田野调查的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编撰出版4册《诗路行吟》实践成果集;将采风故事编演成舞台剧;围绕非遗保护、古建修复等形成100余个典型案例。这一过程,使学生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积极的“转译者”和“创造者”。
服务学习与社会反哺:与良渚博物院、大运河博物馆、手工艺活态馆等共建实践基地,将校园小课堂链接到社会大课堂。累计向良渚博物院等项目派遣志愿者超千人次,服务时长超万小时,完成讲解超千场,辐射受众百万人次。学生志愿者曾为冯骥才、王铁成、白岩松等文化名家讲解良渚文明,专业素养与文化自信赢得了高度赞誉。学生在服务中深化了对文化主体性的认知,成为“美丽浙江”的建设者和文化传播者。
(四) 跨文化互鉴传播:打破“文化贴现”,搭建中外交流之桥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学校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探索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搭建国际化平台:依托“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亚洲丝路学院”等平台,在喀麦隆、泰国等国建立4所“鲁班工坊”和2所“丝路交通学院”,将中国文化教育的触角延伸至海外。
开发国际化课程:为海外学生量身定制《诗路文化体验》等课程,累计覆盖2万余人次。课程注重文化调适,巧妙地将浙江诗路文化意象与当地文化元素相结合,增强文化包容性与认同感。
赋能国际学生成为文化使者:积极组织国际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并屡获佳绩(如留学生组二等奖)。来自俄罗斯的穆亚瑟同学在体验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湖绸伞制作后感慨:“我会把这份美好经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国际学生从文化的接受者,逐步转变为积极的传播者,有效破解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贴现”困境。
三、 成效与影响:硕果累累,文化自信蔚然成风
经过多年的深耕实践,浙江交院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学生在各类高端赛事中崭露头角,荣获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词讲解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5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赋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文化自信从理念内化为行为准则。
教师教学创新成果显著:教师团队教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开发了多部校本教材与国际课程,主持完成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课题1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主导的《诗路行吟 美善之教》项目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多个项目获评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典型案例。
品牌辐射与社会影响广泛:“寻访诗路故事”实践团连续5年获浙江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活动被《光明日报》、《浙江教育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关于诗路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的调研项目,荣获浙江省“挑战杯”大赛铜奖,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的同频共振。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创新:通过“平台拓展-课程赋能-文化调适-路径创新”的组合拳,成功将浙江诗路文化、非遗技艺等打造为国际教育交流的“金名片”,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 总结与启示:交院方案的示范价值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思政创新实践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不仅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其成功关键在于:
1. 坚持系统观念,进行顶层设计:将文化育人视为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四维协同”架构,打通了课程、实践、文化与专业的界限,形成了育人合力。
2. 坚持扎根地域,凸显办学特色:深挖良渚文化、诗路文化等浙江本土文化资源,并将其与交通行业特质相结合,形成了“人无我有”的育人特色。
3.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活态传承:超越静态的知识传授,通过“行走的课堂”、“活态的教学”和“文化的转译”,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中焕发新的生机。
4. 坚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互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国际交流中彰显中国底蕴,培养了学生的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浙江交院的“四维协同”文化育人体系,成功地将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培育,从一句口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生动教育实践,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一份富有启发性的“交院方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