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遇见夕阳,智护银龄实践团探寻“乡镇养老服务圈”的温暖答案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大背景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党支部党员教师祁晨带队,组织学生赴杭州市淳安县汾口镇,联合中大朗颐康养中心开展“智护银龄·桑榆无忧”暑期共同富裕实践。这支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的队伍,循着“老有所养”的时代命题,走进淳安县汾口镇康养中心与周边村落,用陪伴丈量温情,用调研探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创新密码。
探访:解码“政企协同”的双重安心
实践团首站驻足中大朗颐康养中心,在青砖黛瓦与现代设施的交融间,揭开“政府筑巢+企业育雏”的独特运营图景。政府以坚实臂膀托举硬件保障,从场地规划到设施配备皆倾注心力。专业企业团队则以细腻匠心深耕服务肌理,将日常照料与文娱活动编织成温暖网络。这种“双轮驱动”的模式,在实践中绽放出别样生命力。
“这里的日子很舒心!”与老人促膝长谈时,实践团成员总能听见这样的心声。从初入时的忐忑试探,到如今的安然栖息,老人们心中的天平早已倾向这片“第二家园”——既有政府托底的稳稳安心,又有专业团队带来的暖暖温情。创新构建的“长者饭堂+医疗护航+文娱浸润”一站式智慧康养体系,如精密齿轮般咬合起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让每一份期盼都有了妥帖安放的归宿。
情暖:青春暖流浸润银龄心田
如何让关爱如春风化雨?实践团早已备下“心之方案”。他们循着康养中心的运营脉络与老人的精神需求,将互动活动酿成连接两代人的甘醇。歌声穿过窗棂,手势舞舞动时光,画笔在纸上晕染出共同的欢喜——学子们的耐心引导如细雨润田,老人们的专注投入似孩童般纯粹,色彩与旋律交织处,是心与心的温柔相拥。
陪伴之外,更有倾听的深度。实践团成员化身“民情观察员”,走访养老机构从业者、居家老人与乡邻,200余份问卷承载着最真实的期盼:有人念着儿女常伴,有人盼着棋友相聚,有人渴望跟上智能时代的脚步。这些心声让学子们顿悟:“守护夕阳,既要筑牢健康的堤坝,更要疏浚精神的清泉。”
问道:乡风文明托起“老有所安”
实践的足迹沿着乡路延伸。7月6日,汪家桥村的清风送来“清正为基”的治理智慧,陆乡村的古槐则讲述着“陆蒋共荣”的和谐传奇。在这片沉淀着岁月厚度的土地上,实践队员化身“助农轻骑兵”,以“削薄增收”为靶心,助力当地瓜农撑开销路的晴空。
从廉政文化滋养的乡风沃土,到产业振兴点燃的增收星火,实践团渐渐读懂:“老有所安”从来不是孤立的命题。它扎根于淳朴乡风的深厚土壤,依托于乡村治理的稳健根基,更需要乡村产业的活水灌溉——这份认知,为养老服务的探索打开了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多维视角。
躬行:青春力量点亮“桑榆晚景”
几日沉浸式实践,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学子们既见证了“政企协同”模式下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奏的悠扬乐章,更在与老人的朝夕相伴中触摸到岁月的温度:一句“孩子你再来”的期盼,一次手把手教用智能手机的耐心,都在悄然重塑着青春的责任坐标。
“青春与银发的相遇,从来都是双向的照亮。”实践团成员的感慨里,藏着最真挚的呼吁。他们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这场“温暖接力”,让年轻的智慧与热忱,为养老生态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愿景,如千岛湖畔的晨曦,照亮每一位老人的晚年时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