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沃土 青春接力赋能:浙商院“数传浙韵,文派匠心”实践队续写大墅村文化新篇
从安吉县溪龙乡的“非标商业”赋能文旅的调研现场,到淳安县大墅村的水龙节民俗活动,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党支部组织委员杨沛文带领的“数传浙韵,文派匠心”暑期社会实践队的脚步始终循着文化脉络前行。这支以“文化赋能”为初心的队伍,不仅带着安吉调研的思考走进大墅村,更以三年深耕的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三年接力:从“五防”守护到文化浸润的深耕之路
“小朋友们还记得去年教大家的扎染纹样吗?今年我们来试试更复杂的冰裂纹技法!”在大墅村儿童之家的教室里,队员们熟稔地铺开靛蓝染料,而这样的场景,已连续三年在这里上演。
自前年首次踏入大墅村,实践队便与儿童之家结下不解之缘。从最初聚焦“五防”教育——防校园霸凌、防溺水、防自然灾害等安全课程筑牢成长防线,到逐步拓展龙灯制作、活字印刷、漆扇绘制、古法扎染等“送文化”课程,队员们用耐心与创意,让乡土孩童在蓝白相间的染布中触摸非遗温度,在朱红漆笔下感受传统美学。
“第三次来大墅村,看着孩子们从怯生生地接过剪纸刀,到如今能主动教新队员辨色配纹样,这种成长太动人了。” 带队老师邢月的话语里满是欣慰。队伍中,既有第二次参与的“老队员”轻车熟路地带教新伙伴,也有淳安本地学子用乡音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在家门口为家乡文化做点事,特别有意义。”队员胡芯瑜的心声道出了团队与这片土地的深厚联结。
民俗共情:水龙节里的文化传承与青春注脚
当大墅村的锣鼓声穿透晨雾,实践队队员们早已换上轻便衣衫,加入到水龙节的筹备队伍中。这是村里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手工缝制的“水龙”在村民的合力抬举下腾跃,祈福的号子声里,藏着代代传承的生活智慧。
“去年还在拍龙鳞,今年就参与其中了,每次来都有新收获。” 第二次来到大墅村的队员姚双霜一边整理龙身装饰,一边跟着村民念叨“风调雨顺”的祝词。大墅村宣传员王娟毅则举着相机记录下这一幕:“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村民手中的针线、脚下的舞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鲜活被更多人看见。”
午后的泼水节更是成了文化交融的舞台。队员们与孩子们在水花中嬉戏,淳安籍队员还教大家用方言说祝福,清凉水珠里折射出的,是青春力量与乡土文化的共情共鸣。
文化赋能:从调研到实践的青春答卷
从安吉溪龙乡探索“非标商业”如何为文旅注入新动能,到在大墅村用三年实践勾勒“文化浸润”的路径,实践队始终锚定“数传浙韵,文派匠心”的初心。“非标商业的核心是特色化、在地化,而大墅村的实践证明,文化传承本身就是最动人的‘在地特色’。”队员们在调研日志中这样写道。
如今,儿童之家的墙上挂上了孩子们的文化作品,水龙节的影像资料正被队员们剪辑成短视频传播,这些都是“数字赋能”与“文化匠心”的生动注脚。正如邢月所说:“深耕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带着思考的接力。我们要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乡土,让浙韵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