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从国家奖学金评定看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导向

2025-10-14 21:03:33 张玫

近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智能工程学院圆满完成了2024-2025学年国家奖学金的评定工作。这次评定的过程,不仅是一次优中选优的竞争,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思政实践课,清晰折射出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追求与育人导向。

11

一、价值引领: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评定工作伊始,组长张玫老师便开宗明义,强调评审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明确指出“思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热爱集体,奉献自我”是核心考察维度。这充分体现了思政教育中价值引领的首要地位。评审小组成员的意见也高度一致,谭亚峰老师关注“品德与学业”兼顾,曹溯老师将“思想”表现列为关键参考项。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大三某位学生的落选原因之一明确为“不积极向团组织靠拢,其在思想觉悟与先进性的考察中竞争力不足”。这并非简单的身份筛选,而是对学生在政治追求、思想先进性与集体认同感上的积极引导,旨在鼓励学生自觉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与时代发展的洪流,筑牢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

二、全面发展:超越单一分数,塑造健全人格

本次评定坚决摒弃了“唯分数论”的狭隘标准。会议记录反复强调“综合考察”、“全面、客观评议”。何苗老师提出要关注“志愿、社团、实践等素质”;田发富老师看重“克服困难的拼搏精神”;陈丽伊老师则列举了“成绩、思想、学生主要干部经历、志愿时长以及在校表现”等多维度。这种综合评价体系,正是思政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它告诉每一位学子,优秀的定义是多元的:既要有扎实的学识,也要有服务社会的热忱;既要有追求卓越的锐气,也要有关心集体的责任感。这种导向鼓励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协同提升,塑造健全的人格。

22

三、实践担当:弘扬奉献精神,砥砺责任使命

思政教育的成效最终要落脚在实际行动上。评定标准中对“志愿时长”的着重考察,以及多位老师提及的“奉献自我”、“为他人及社会服务的意识”,都凸显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视。落选原因中,两次出现“为他人及社会服务的意识和精神稍显不足”的评语,这强烈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个人的卓越若不能与服务集体、贡献社会相结合,其价值将是有限的。国家奖学金旨在激励的,正是那种既精于学业,又勇于担当,能将所学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时代新人。这引导学生从“小我”走向“大我”,在实践奉献中明确青春方向,砥砺使命担当。

结语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智能工程学院的这次国家奖学金评定,其意义远超于遴选出三位获奖者。它通过一套科学、严谨、充满人文关怀的评议机制,将思政教育的内涵具象化、行动化。整个过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立德树人”背景下,何为真正的优秀,何为值得倡导的成长路径。它启示我们,高校的思政工作应如此次评定一般,深度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以清晰的价值标尺、全面的评价体系、鲜明的实践导向,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全面发展、勇于担当,最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向贤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近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智能工程学院圆满完成了2024-2025学年国家奖学金的评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