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应邀来院作《学生党员如何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更大作用》专题讲座

2025-05-19 16:50:14 包雅轩 熊洁 李佳苧

515日,旅游与传媒学院党委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学生党员如何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心理健康专题培训。本次讲座特邀浙江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建青担任主讲人。马建青教授结合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在场学生党员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精彩分享。

ad111a04-a09c-47e1-9ab8-5441b2ae9863

讲座伊始,马建青教授通过三个真实的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揭示了当前校园心理健康工作的紧迫性。他指出:“心理危机干预的成败,往往与同学间的互助密切相关。”案例显示,当学生主动关注身边人的心理状态、及时传递关怀与支持时,危机事件往往能有效化解;反之,若忽视预警信号或缺乏行动,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由此,马建青强调:“学生不仅是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主人,更应成为校园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参与者。”

围绕学生党员如何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作用,马建青教授指出,学生党员需承担多重角色。作为宣传员,应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传播积极心理健康理念,营造包容、关爱的校园氛围;作为组织者,可牵头策划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或心理沙龙,增强集体凝聚力;作为助人者,需为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心理抚慰和情绪疏导,传递温暖与支持;而作为信息员,则要敏锐识别潜在危机信号,及时向老师或心理咨询中心报告,筑牢预防防线。他强调:“学生党员与同学们朝夕相处,最易察觉细微变化。这种‘身边人’的优势,是专业心理工作者无法替代的。”

e6a99083-cde3-43eb-8d70-9449e994c0de

针对心理危机的识别,马建青教授系统讲解了四大关键信号。情绪异常表现为长期悲观消沉、突然失控或过度兴奋;行为反常包括行动迟缓、饮食作息紊乱、疏于个人卫生等;社会功能退化则体现为无故旷课、回避社交或减少日常活动参与;认知偏差可能伴随幻觉、妄想,或频繁表达无助感与无价值感。他提醒,这些信号可能单独或叠加出现,需要学生党员保持敏锐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

QQ_1747644222197

面对心理危机个体,马建青教授提出六大行动准则:保持冷静、确保当事人安全、及时寻求专业支援、稳定情绪、鼓励社会联结、配合学校工作。他强调:“干预不是孤军奋战,学生党员需与老师、心理咨询师形成合力。一句关怀的话语、一次耐心的倾听,都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契机。”讲座尾声,马建青教授呼吁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勇担责任:“心理健康关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更关乎校园的和谐稳定。希望你们以‘先锋队’的姿态,将心理援助融入日常,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责任编辑:马晟坤,肖丽群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学生党员如何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