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和新方向,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升级“院园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思路,以产业链思维组建专业群和教师创新团队,依托“双杠”制度(兼职教师政府津贴与专任教师“深海探珠”)优势实施产教互促行动,面向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实施成果转化和工艺革新,激励教师践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技术长在泥土里”,打通创新到产业“最后一公里”,有效反哺职业教育专业(群)发展、教师团队建设、课程开发与“双创”教育,探索了“产业链对接岗位链”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同频共振深度互联、产教关系自行调节的职教生态系统。
6月的中山,骄阳似火。在广东省中山市万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态农场里,头戴草帽、脖子挂着毛巾擦汗的总经理单万里在这个周末又迎来一批开展亲子活动的客人。
在这个占地150亩的国家生态农场,整齐有序地种植着拥有中国绿色食品认证的红心火龙果,现场销售冻干火龙果肉脆片、火龙果鲜花饼、火龙果植株天然洗护用品等绿色产品,经常还有来自企业、学校等不同类型团体前来开展农业文化体验活动……当下忙碌的情景,对于三年前在同一地方望着一筐筐火龙果残次品发呆的单万里来说,简直不敢想象。
红心火龙果是广东省特色水果,传统方式种植出来的火龙果,很多时候存在“有量没有质”、品相不好、产品滞销、价格较低等常见的农产品种植和销售问题。“种植一批火龙果,果实参差不齐,坐果率低,特别是遇上不好的天气,总会有相当部分样子不好或甜度不够,这些火龙果拿到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卖不上价钱,而且还会影响销售商对我们质量的信任。一年赚,一年赔,一年平,三年一循环。”单万里曾经也陷入传统农产品种植常见的“困境”——靠天吃饭、品控不稳、价格波动……
机缘巧合之下,中山市农业科技特派员、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健康产业学院张桂芝博士,对口服务万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了解企业迫切需求后,张桂芝决定打破传统技术帮扶模式,以全产业链思维,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联动融合,从“火龙果标准化种植”“产品深加工”“快速市场导入”三个方向组建教师技术攻关团队,帮助火龙果种植户走出困境,实现传统农业的创新与突围。
“深加工”“全利用”“高值化”是张桂芝带领的技术攻关团队经过头脑风暴后迸发出来的三个关键词。“农产品质量不高卖不上价钱,残次品造成浪费,根源在于种植水平较低。”张桂芝团队多次到种植基地考察并开展市场调研,发现个头大、品相好、甜度高的红心火龙果,其实一直很受市场欢迎,销售价格也不低,而且高值化全利用深加工的火龙果产品市场几乎空白。
因此,张桂芝师生团队结合农场的设施条件,瞄准“标准化种植”和“高值化加工”两个方向,希望通过科技赋能为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带来一场“火龙果革命”。
扎根“农业一产” 绿色种植“红果一号”
农场位于港口镇中南村大南岛,这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21℃—2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3.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748.3毫米,光照和水资源充足。“这些都是种植火龙果的有利条件。”张桂芝说,“尤其是在农场20公里内没有明显工矿企业污染源,土壤pH值在5.5—7.5之间,透气性良好,有机质丰富,地势平缓,整体环境非常适合种植火龙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种植过程中改善设施条件,强化环境调控和田间管理。”
健康产业学院党员教师张桂芝带着学生走进种植基地,观察并描画出岛上河流自然潮汐动态,根据这些动态变化,自主研发了火龙果栽培的特殊类型支架和多功能伞形棚,并科学规划水路网,建设一个自动水流灌溉标准种植区,以农业生产标准方式、生态科技、绿色食品认证标准管理红心火龙果的种植全过程,创新性地改进了火龙果的种植方式,并在整个农场逐渐形成绿色种植生态循环系统。
经过一系列的种植技术升级改造,农场种植的红心火龙果质量明显提升,个头大、卖相好、甜度高的“优质果”占比大大增加而且产能比较稳定。在张桂芝的建议和指导下,万华农业又为农场种植的火龙果申报并成功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出境水果果园登记证书、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等一系列品质认证。
被植入“绿色”“健康”“安全”的优质“基因”后,原本种植质量和销售价格都不稳定的火龙果,已变成有颜值、有标准的“红果一号”。目前,农场以生态科技、绿色食品等标准化管理方式种植红心火龙果6万余株,同时带动村里农民参加种植并学习先进的科学种植方法,积极参与本土绿色食品认证、优质安全的火龙果市场推广,先后被评为广东七家之一、中山仅有的“国家农场”及“广东省级家庭农场”“中山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走出了农业种植的绿色健康发展新路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