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讲座纪要 | 先秦人物名号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15 10:06:57

2025年7月11日下午,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古典学“坐风”讲坛第五讲在学院五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罗小华作了题为“先秦人物名号研究”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我院国学系主任魏涛教授主持,田成方教授担任与谈人。

魏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罗小华研究馆员的学术背景与研究专长。罗小华长期致力于战国秦汉出土文献研究,在长沙坡子街秦简、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等重大出土文献整理项目中贡献突出,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并获古文字青年学者协同创新联盟第一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640

在本次讲座中,罗小华围绕传世文献中的人物名号、出土文献中的人物名號及先秦人物名号的组成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为在场师生带来前沿的学术分享。

首先,在传世文献方面,罗小华分析了《左传》《国语》等典籍中记载的姓氏制度,阐释了“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贱”的社会功能。他指出,姓氏来源多样,包括国名、官名、居所、职业等,逐渐形成完整的命名体系。清代学者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中提出的“五体六例”分析方法,揭示了名与字之间的语义关联。他特别提到,姓往往万世不变,而氏则会因居所、官职等因素发生变化。

在出土文献方面,罗老师结合甲骨文、金文和简牍资料,重点解读了商王日名制度、周代姓氏制度的实际运作方式,以及不同文本中名号书写的差异现象。他强调,甲骨文与金文等出土文献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王国维通过殷墟卜辞考证商王日名制度(如太甲、武丁),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世系的可靠性,同时揭示了夏商“以日为名”的祭祀传统。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为先秦名号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丰富的资料基础。

随后,罗小华表示,先秦名号结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商周两代就已存在较大差异。他结合影视作品中关于名号使用的错误案例,具体说明了周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严格规范,并且指出“以国为氏”可以分为两类:殷、周为“大邦”之氏,鲁、魏、齐、宋等诸侯国为“小邦”之氏。他还以盘庚迁殷后,商代王室始以殷为氏为例,说明氏的易变性。罗老师总结了我国从古至今名号称谓演变的特点,指出战国末期姓、氏已开始相混,《史记》中姓、氏已不再严格区分,而名、字虽出现较早,但如今只有姓和名仍保留使用。

讲座进入问答环节,在场师生踊跃提问。对于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姓氏流变研究是否可以相关联的问题,罗老师表示,两者既存在差异,也有相通之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于商代后期称“殷”的原因及其意义,罗老师指出,先秦时期居所地点对于姓氏确定具有重要影响。

与谈人田成方教授针对讲座中所涉及的名号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了精彩回应,他指出,深入研究周代名号制度的变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魏涛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双重维度探讨先秦名号问题,对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从名号的小切口展现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也为我们深入推进中国古典学研究确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责任编辑:田家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5年7月11日下午,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古典学“坐风”讲坛第五讲在学院五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