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针对青年教职工和学生比重大、思想活跃度高、受外国语言文化影响深等特点,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以师生党支部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实践基于“四引四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外院模式”,坚持以政治引航增强思政工作的统领性、以价值引领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以发展引路增强思政工作的系统性、以创新引导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性,多管齐下、靶向发力,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政治引航,上下联动,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中增强思政工作的统领性
一“体”两“翼”——构建以党建为主体、团建和群建为侧翼的思政工作机制。以落实“党团群工联席会议制度”为抓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群团带动机制,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基层组织建设,全力打造“以党建为引领、以共建为抓手,以融合为保障、以服务为宗旨”的“党团群工一体化”工作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激活思想政治工作新动能,不断推动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
一“主”两“辅”——构建以党团领导干部、辅导员等专职人员为主,以德育导师、业务干部、专任教师、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负责人等兼职人员和文明实践志愿者为辅的思政工作队伍,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强化思政工作责任意识,细化15类涉思政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党政干部履行“一岗双责”、其他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上下联动责任体系。强化思政工作阵地意识,打造基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思政工作平台,抓好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丰富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加强第三课堂的网络管理,推动“三支队伍”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同向同行、融合互补、多元聚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形成强大的系统育人合力。
一“心”两“环”——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靶心、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为靶环的思政教育范式。按照“完善功能、一室多用”的要求,重点把“党员之家”“教工之家”“道德讲堂”和“青春家园”打造成政治学习的中心、思想教育的阵地、知识传授的课堂和文化宣传的窗口,为师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高地”。用好教室、党史文化馆、图书馆、校史馆、自然博物馆、廉政长廊、文化长廊、党建文化墙等各种校内场馆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各种校外场馆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课余活动,引导师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高地”。
(二)价值引领,虚功实做,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
上好“三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上好“党课”“团课”“政治理论学习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院落地生根,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2022年在疫情严重影响下,共计组织教工党员上党课16次、政治理论学习课20次(含专题);组织学生党员上党课22次,共青团员上团课16次,大学生上政治理论学习课24次,做到内容上全面、方式上创新,人员上全覆盖,取得了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开展好“三日”活动。紧紧围绕党团员教育管理、师生价值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每月组织1次“主题党日活动”、1次“主题团日活动”,每逢元旦、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建党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九·一八、一二·九、国家公祭日等特别时节,组织开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活动”,结合“三进”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日常,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铸根魂。
形成“三全育人”主体。选好“带头人”,组建由党员干部、教研骨干和优秀团干组成的“育人宣讲团”,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形势与政策讲座、学习心得分享等活动带头开展育人工作;建强“主力军”,在专业思政框架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依托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育技能综合训练中心等深入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题培训,把师德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评奖评优等各环节,打造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搭建“大平台”,常态化开展教学观摩、教研活动、知识竞赛、创新大赛、演讲比赛、文体活动等,巩固升华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人员、过程和方位上的无缝对接,形成育人合力。
(三)发展引路,内外兼修,在坚持服务大局这一核心要素中增强思政工作的系统性
融思政教育于安全工作,占领安全维稳制高点。坚持教育与教学并重,优化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健全考评体系,使安全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规范化,具备时代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坚持教育与管理并举,打造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安全教育管理队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分类别开展定期培训,提高指挥协调、风险研判、应急处突能力水平,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并存,激活基于“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安全教育格局的“全息式”校园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班委等学生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媒体宣传、实景演练、文艺表演、知识竞赛、论坛讲座、才艺比拼、视频制作等多种创新手段,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融思政教育于宣传工作,唱响改革发展主旋律。创新“数字化”宣传,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利用网站、微信、微博、视频号等数字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学院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奏响高质量发展主基调;创新“双语化”宣传,提质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教学工作,重点打造“双语政治学习”“双语党课”“双语团课”“双语海报”等红色教育品牌,彰显学科专业特色;创新“案例化”宣传,增效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打造“学习身边先进典型”“榜样力量”“考研专访”“青春飞扬”等新媒体专栏,大力宣传身边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激励师生见贤思齐、奋发有为,奋力谱写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动人诗篇。
融思政教育于志愿服务工作,搭起服务社会大舞台。把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寓教于实践,培养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把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把志愿服务作为青年学子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体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推动个人全面发展。近年来,学院师生广泛参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海外服务等多种志愿服务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以来,直接参与抗洪救灾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就达120余人,总服务时长近7000小时;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达225人,总服务时长超25000小时。
(四)创新引导,显隐结合,在坚持守正创新这一关键环节中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性
因事而化——走活课内课外一盘棋。坚持一手抓课堂主渠道建设,一手抓“第二课堂”建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政小课堂”,而且体现在“社会大课堂”“时代大课堂”。通过举办因“常”事而开展的“七一讲话进课堂”“开学第一课”“课程思政与智慧课堂创新大赛”等常规教学活动和因“非常”事而开展的“把灾难当教材”“我为抗‘疫’站回岗”“‘语’你同行 战‘疫’有我”“暴雨无情 外院有情”“最熟悉的陌生人”等社会实践活动,把准青年思想脉搏,回应师生思想关切,推动思想教育入脑入心。
因时而进——联通线上线下一张网。坚持一手抓线下思政工作实践,突出亲和性和针对性;一手抓线上思想教育创新,体现时代感和吸引力。去年以来,学院利用微信公众号“郑师外国语”重点打造“赤而至诚”“学而至臻”“行而至善”三个专栏,下设“党旗飘飘”“榜样力量”“双语思政”“考研专访”“就业锦囊”“知识讲堂”“竞创未来”“青春飞扬”“志愿风采”“社会实践”“故乡诉说”“心境之语”等十二个板块,几近涵盖校园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服务师生的同时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网络育人的新高地。
因势而新——绘就国内国际一幅图。坚持一手抓全球视野培养,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手抓家国情怀培育,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近两年,河南先后遭遇百年不遇洪灾和千年罕见疫情,学院响应上级号召,迅速启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思政教育模式,全面开启在线教学,引导教师充分用好“抗洪救灾”和“疫情防控”的鲜活教科书,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上好“思政大课堂”,讲好抗洪抢险的英雄故事,讲好灾后重建的爱心故事,讲好疫情防控的克难攻坚故事,讲好援外支边的手足情深故事。
三、成效启示
(一)党建引领“举旗帜”成为基层治理的亮丽品牌
通过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员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建设融入新时代、适应新特点、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汇聚新动力、开创新局面,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落地生根。2021年以来,学院先后评为校级“先进党总支”1次、校级“先进党支部”3次、校级“样板党支部”3次、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次、河南省“全省高校样板党支部”2次、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次。此外,教工党支部“七个突出七个务求 推动党支部充分发挥四个主体作用”被评为校级“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党建引领思想政治工作日渐成为学院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
(二)纾困解难“聚民心”成为干事创业的秘密武器
紧紧围绕学院高质量发展,突出高等教育主责主业,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服从服务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以师生为中心,践行群众路线,建立健全困难师生帮扶救助机制,广聚民心,鼓舞士气。近年来,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我为师生办实事”举措,及时解决师生“急难愁盼”事项20余件,增强了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励他们不断迸发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寻找“最大公约数”,绘就“最大同心圆”,逐渐形成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统战工作五步法”。2022年12月,学院党总支被评为学校“基层党组织统战工作示范单位”,并被推荐参与“河南省高校基层党组织统战工作示范单位”的遴选。
(三)丹心向党“育新人”成为人才培养的鲜明底色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青年,着力培养丹心向党赤心为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近三年来,共有113名青年学子加入中国共产党,65名优秀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703名毕业生奔赴工作岗位,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
(四)激浊扬清“兴文化”成为办学兴校的厚重底蕴
秉持整体思维,通过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理念主动融入校内外人文素养培育实践之中,开展“红色文化亮起来”“传统文化新起来”“先进文化学起来”等系列活动,着力提升师生员工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增强国家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火起来”系列活动,推动“格物致知 明德尚善”的校训、“厚德博学 弘毅创新”的校风、“厚德博学 弘毅创新”的校风、“严谨治学 为人师表”的教风和“励志 慎行 乐学 善思”的学风深孚众望、浸入人心,激发广大师生在办学治校、求知治学的道路上淬炼自身道德修养,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
(五)讲好故事“展形象”成为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常年派出10名左右师生赴国外求学、访学或任教孔子学院,服务我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组建“翻译志愿服务大队”,不定期承担外事翻译工作,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讲好河南故事,让中国了解河南;常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回馈社会,讲好外院故事,让群众了解外院。近年来,外派教师获得孔子学院所在国家“优秀汉语教师”2次、“优秀文化交流讲座”2次,另有一名学者多次赴英国、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研究、介绍首部《四书》英译本的成书过程,对儒家思想的海外传播作出了一定贡献。先后参与“少林国际武术节”“皇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黄河合唱周”等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为讲好河南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出了努力,学院曾连续两年荣获“郑州市大中学生团员社区服务实践特别行动”优秀项目。目前,学院已成为校级“十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之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