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各地的代表以“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入住博文女校;2021年7月23日,恰逢一大召开百周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重走一大路,赴博文女校、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等地开展暑期思政实践活动。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副院长张剑葳担任指导教师,学院团委书记李涛、团委常务副书记赵小雯担任领队教师。
一百年前的夏天,九名操着各地方言、自称是“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的成员,三三两两走进沿街389号一幢挂有章太炎手书“博文女学”牌匾的石库门里,从此,中国革命的局面开始悄然发生转变,不久便焕然一新,一个新生、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政党应运而生。
一百年后的再一个夏天,2021年7月22日,考古文博学院九名师生追寻先辈走过的足迹,重访博文女校、一大会址与纪念馆,通过参观从早期共产党人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前进、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找到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精神秘籍,承担起作为新一代北大考古人的责任与使命,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
原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倪兴祥带领实践团师生回顾了博文女校的前世今生。博文女校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宿舍,代表们在这里草拟会议文件,交流、商讨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倪兴祥指出,中共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可以称作“会呼吸的历史”,共同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史专家邵维正和大家讲述了在对博文女校进行查访勘实、修缮复原的过程中的故事。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中共一大旧址。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欢迎实践团一行的到来,并与师生们亲切交流。通过参观“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师生们进一步感悟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更加深刻认识到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最后,全体成员在“德先生与赛先生”展项前集体朗诵了李大钊先生的《青春》并在党旗前庄严宣誓。
7月23日,实践团师生前往武康路参观了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部并开展座谈交流。藏品保管部的毛亚蓉介绍了馆藏文物的具体情况和部门主要职责,目前部门收藏有约12万件文物,保管部主要负责文献资料,照片影印本的保管和修复,以及文物征集工作。保管部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使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详细记录每件文物和复制品的质地、工艺技法、入藏时间和完残状态,以便文物的管理和策展工作。
藏品保管部的赵嫣一告诉大家,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基本陈列里,80%的文物都是纸制品。这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珍贵文献,大多是用机器制造的纸张记载的,而纸张本身的寿命,也就在百年左右,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年。因此,藏品保管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复制纸质文物,用于替换展出,原原本本的复制其实是对历史与参观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赵嫣一和大家详细介绍了复制纸质文物的具体方法,考古文博学院2017级博士生周逸航参与复制了周恩来总理写给闻一多和李公朴的悼词。
7月23日下午,实践团师生前往宋庆龄故居进行参观。宋庆龄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毕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海宋庆龄故居承载着宋庆龄“家的记忆 国的情怀”。馆藏的万余件珍贵文物不仅记录了宋庆龄个人生活的细节,更见证了她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一生和她勇敢无畏、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7月30日晚,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此后,“一大”代表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在南湖的一艘丝网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021年7月24日,实践团一行也将由上海奔赴嘉兴,至南湖红船瞻仰革命先烈,并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深刻学习党的百年历史,重温伟大红船精神。
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新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观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也将秉承百廿未改之精神,肩负无愧时代之宣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