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科技赋能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的首都青航 - 西达么无人机智农实践团积极响应,深入西达么村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其中,实践团运用手持扫描仪 RS10 对西达么像、西达么壁画及村内河道展开三维扫描工作,成为本次实践的核心亮点,为村子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西达么村四周群山环绕,自然风光旖旎,不仅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底蕴,村内的西达么像与壁画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瑰宝;同时,穿村而过的河道既是村子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村民出行与农业灌溉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子在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维护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图1:团队与西达么村委会合影
一、基本情况
首都青航 - 西达么无人机智农实践团由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的多名专业教师带队,汇聚了工程测量、无人机测绘、工程造价等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团队依托学校的科研资源和专业优势,结合西达么村 “文化保护需求迫切、基础设施待完善” 的实际情况,并且与西达么村书记开会后将 “西达么像与壁画三维扫描”“村内河道三维扫描” 作为核心任务纳入实践方案。通过高精度扫描与数据建模,为村子破解文化传承难题、保障生态安全、推进基建项目提供精准技术支持,切实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力量。
二、实施进展
在西达么像与壁画扫描工作中,首先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踏勘,规划安全行进路线保证此次项目顺利实施。

图2 RS10扫描西达么像
实践团成员克服村内部分区域地形复杂、光线不足等困难,采用手持扫描仪 RS10 对西达么像的轮廓细节、纹理特征以及壁画的色彩层次、图案纹样进行了毫米级精度的扫描。目前已完成全部西达么像及核心壁画的扫描任务,获取高精度点云数据,后续将通过专业软件完成三维模型的精细化重建,确保文化遗产的数字信息 “零误差、全保留”。

图3 RS10扫描河道数据
在河道扫描工作中,实践团沿村内河道分段作业,重点扫描了河道断面形态、河床地形、岸坡结构以及周边植被分布情况。通过 RS10 扫描仪完成了河道的数据采集,生成的三维地形模型可清晰呈现河道的深浅变化、淤积区域及潜在冲刷点,为后续河道监测与桥梁建设提供了 “可视化、高精度” 的基础数据支撑。
从实践经验来看,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 “精准对接需求”。无论是文化扫描还是河道扫描,都需深入了解村子的实际困境,才能让技术成果真正落地见效。例如,在扫描前,实践团多次与村两委、老村民沟通,明确了 “优先扫描最具文化价值的壁画”“重点关注过河不便的河道区域” 等需求,确保工作方向不偏离村民的实际需要。
三、主要特点
本次实践项目的核心优势,集中体现在西达么像与河道扫描工作的 “双重价值导向”—— 既聚焦文化保护的 “长效性”,又兼顾民生需求的 “实用性”。在文化扫描方面,突破了传统 “拍照记录”“手工测绘” 的局限,通过三维扫描实现了文化遗产的 “数字永生”,即使未来实体文物出现损耗,也能依托数字模型进行修复与展示;在河道扫描方面,摆脱了 “人工测深”“估算地形” 的粗放模式,高精度数据可直接服务于工程设计,避免了因数据不准确导致的基建成本浪费,真正实现了 “科技为乡村办实事”。
四、成效经验
(一)西达么像与壁画扫描: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搭建 “数字桥梁”
文化保护层面:高精度三维扫描完整保留了西达么像与壁画的原始信息,解决了传统保护方式中 “信息不完整、易丢失” 的问题。为后续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数字模型可用于建立 “线上文化展馆”,让外界无需实地到访就能了解西达么村的文化魅力,打破了地域对文化传播的限制。
经济发展层面:可基于三维模型开发文创产品——“西达么像迷你手办”。后续还将结合数字模型开发 “AR 互动文创”,用户扫描文创产品即可在手机上查看西达么像与壁画的动态展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村子打造 “文化 + 科技” 的特色经济模式。
(二)河道扫描:为生态安全与基建项目筑牢 “数据基石”
河道监测层面:基于扫描数据建立的河道三维模型,可实现对河道的 “动态监测”。通过定期对比不同时期的扫描数据,能精准判断河道淤积量、岸坡稳定性及水质变化情况,例如发现下游 0.8 公里处存在明显淤积,可提前制定清淤计划,避免汛期出现积水内涝;同时,模型还可模拟不同降雨量下的河道水位变化,为村子制定防汛预案提供科学参考,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桥梁建设层面:扫描获取的河道地形数据,直接为村子规划中的 “便民桥” 项目提供了关键支撑。此前村子因缺乏准确的河道数据,桥梁设计方案多次修改;如今依托三维模型,设计团队可精准确定桥梁的跨度、高度及基础位置,避免了 “过度设计” 或 “设计不足” 的问题。据测算,基于扫描数据优化后的方案,可减少桥梁建设成本约 12%,同时缩短施工周期 15 天,确保桥梁能尽快投入使用,解决村民 “雨季过河难” 的民生痛点。

图4 项目完成后团队合影
未来,实践团还将继续深化科技与乡村的融合,计划将此次实践形成的 “科技 + 乡村” 服务模式进行总结提炼,联合更多高校与科研力量,将西达么村的经验推广至周边边疆民族地区,助力更多乡村实现 “数字化 + 精细化” 转型,让科技的力量持续为边疆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书写更多 “专业服务民生、青春助力振兴” 的新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