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5年7月-8月,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组织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组建 “化育长新,材启春行”实践团奔赴吉林长春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以参观调研为眼、足迹遍布科研高地、红色印记与现代工业前沿。
一、攻坚战场:科技薪火的赤子传承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不仅是化学研究的殿堂,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点。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潜心于关键材料的自主攻关,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致力突破瓶颈,为国家发展筑牢根基。7月20日至21日,“化育长新,材启春行”实践团成员走进长春应用化学所,深入体悟产学研融合模式,了解国家重大前沿科技发展以及科学家精神内涵。从科技展馆到各个实验室,实践团成员们在参观中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科技从建国时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位居世界前列的艰难过程,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中国的科技发展事业孜孜不倦地奋斗着,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在不断地鼓舞和激励着我们,要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攻坚克难,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
|
|
|
二、创新熔炉:智造之魂的震撼锻造
7月23日,“化育长新,材启春行”实践团成员走进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两家长春企业,目睹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创新之路,感受到了智能化生产线的精准运转与现代工业的磅礴力量。不同于应化所在前沿领域的攻坚克难,圣博玛和长春一汽向我们展示了科技的种子在民间萌发、开花和结果的过程,真正的科技,最终要服务于人民。
|
|
|
|
三、热血丰碑:民族气魄的永恒守望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化育长新,材启春行”实践团成员们找寻抗战旧址,重温那段峥嵘的抗战岁月。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杨靖宇胃中的棉絮与赵一曼染血的家书,将14年暗夜凝成“建设谁也不敢欺侮的中国”的觉醒火种;于南大营旧址青砖之上,“九一八”翌日守军血战9小时的枪痕仍在嘶鸣——那是“誓与长春共存亡”的怒吼,更是抗联燎原星火的第一簇微光;转入二道沟邮局的地下暗室,密信与电波织就无形战线,无名英雄以“不存在”的方式守护山河命脉,诠释沉默胜于雷霆的忠诚;再至白求恩医学纪念馆,战地手术刀划亮仁心无国界的信仰,今日抗疫先锋的身影,仍在续写“以医术捍卫生命尊严”的和平誓言。从沦陷之殇到南营枪鸣,从暗夜潜行到仁者无疆,这座城向我们倾诉着:真正的抵抗,是军人以血肉筑墙,是志士以孤灯破夜,是医者以白衣为甲,更是代代中华儿女将“永不屈服”刻入基因。当胜利的号角穿越八十载光阴,长春的抗战遗迹如星火不灭: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刻度,更是和平的灯塔——照见来路血泪,更照亮前行征程:唯以铭记守护安宁,方使英魂守望的黎明永驻人间。
|
|
|
|
本次长春实践之行,成员们既触摸了科技前沿的强劲脉搏,更汲取了历史深处不朽的精神滋养。当科技之光与信仰之火交相辉映,我们更清晰看见肩上的责任:传承薪火,在时代赋予的壮阔舞台上,奋力书写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