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校地融合 设计赋能新质生产力共建美好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艺术乡建”也成为近年的热点话题。各界希望通过艺术手段的介入,实现唤醒乡村文化潜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打造中国 “美丽乡村”,艺术正对当下乡村文化带来多维度的重新建构。为深入贯彻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成都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积极响应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于2025年4月组织艺术设计团队教师奔赴重庆市参加2025年设计实践与创新应用发展大会,围绕“设计赋能新质生产力·共建美好乡村”主题,深入学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文化振兴、农业科技现代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大主题内容”,通过交流学习,为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团队教师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路径累积经验、拓宽思路;为成都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乡村文化建设与艺术赋能的融合研究科研建设做好知识储备,并加快探索艺术赋能乡村建设路径与模式构建的策略和方法,实施艺术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服务美丽四川建设。
2025年4月18日至20日,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指导,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和重庆大学、《工业 工程 设计》《包装工程》期刊平台、重庆工业设计协会、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等联合主办的“2025设计实践与创新应用发展大会”在重庆帕格森蒂两江帝苑酒店隆重举行。大会汇聚全国设计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学协会、企业等单位资源,共同探讨设计创新在乡村振兴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实践路径。
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本次大会以“设计赋能新质生产力·共建美好乡村”为主题,设立大会主论坛1个,围绕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农业文化振兴、农业科技现代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展4大主题论坛,邀请80余位行业知名学者、企业家分享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打造能切实探讨设计实践性、落地性、市场性的设计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并实现设计行业生产力与市场发展需求的有效匹配。开幕式上,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重庆市通过“党建+设计”模式,联动高校党组织与基层村镇党支部,将设计人才、技术资源下沉到乡村一线,打造了璧山区“设计兴农”、酉阳县“非遗活化”等一批示范项目。大会主席指出:“设计师应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设计,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校地融合:共筑产学研创新生态
大会特设“校地合作对话,圆桌论坛”环节,重庆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与中国品牌农业战略推进中心、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人居环境专项委员会等地方企业围绕传统村落保护、智慧农业设计、文旅IP开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探索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多元创变的实践路径。重庆大学副校长刘汉龙表示:“高校需打破‘围墙思维’,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让设计成果真正惠及农民。”
设计赋能:激活新质生产力
在大会“农业农村文化振兴主题论坛”上,由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系皮永生教授主持并分享了“文化新质生产力驱动‘文物IP+在地非遗’设计创新研究与实践”;汝州市朱氏汝瓷有限公司朱立文分享了“传承与创新,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重庆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綦涛分享了“非遗工坊助力共同富裕”;中央民族大学周梦教授分享了“生态振兴”视域下的民族服饰非遗传承——民族服饰“在地性”设计的前提条件研究;湖南大学张朵朵教授分享了“为发展而设计:能力方法视角下的乡村非遗大美育研究与实践等案例围绕“农业农村文化振兴”论坛主题深入探讨了设计赋能乡村,促进农业农村文化振兴实现路径。
在大会“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由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主持并分享了“授人以渔:设计振兴乡村的人大模式”;探讨了授人以渔的设计方式,开展设计振兴乡村实践,借助设计开展村民赋能、文化深耕、产业融合,力求构建内生性、可持续的乡村;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成朝辉主持并分享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品牌系统与文化图景,从增强新时代美丽乡村凝聚力,美丽乡村视觉形象系统的建构与应用推广,对内增强和提升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美丽乡村独特性,致力于提高美丽乡村识别度,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和竞争力的路径建设,推动并实现设计行业生产力与市场发展需求的有效匹配。
在大会“农业科技现代化主题论坛”上,由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郝建军主持并分享了“工业设计赋能农业装备智能化转型升级”;江苏大学马征教授分享了“中国农业工业设计的挑战与机遇”;河北铠特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张士强分享了“大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技术及应用”等案例围绕“农业科技现代化”论坛主题探讨“智慧农业设计”,探索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多元创变的实践路径。
在大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题论坛”上,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并分享“深耕与陪伴:从乡村到草堂的不断生长”;贵州大学余压芳教授分享“强国行”科技赋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模式——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等探讨“青山绿水·生态蝶变:农村人居环境的绿色革命与生态文明的创新实践”路径,打造能切实探讨设计实践性、落地性、市场性的设计产业交流合作媒介。
实践展示:乡村设计成果亮眼
会场外,大会同步举办了“设计赋能乡村”成果展,展出来自全国30个乡村的120件创新作品。重庆巫山县竹贤乡的“竹编智能灯具”、贵州榕江县的“侗绣数字藏品”等作品,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巧妙融合。参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这些案例为商业资本下乡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参考。
通过本次大会的参与学习,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以文艺创造力促进乡村创造力提升的乡建行动,既是文艺工作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对时代使命的践行,也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笃行担当。美丽乡村田园建设,不应“为建设而建设”。而是要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积极盘活艺术设计的人才、资源及专业优势,用设计“粉饰”乡村、用设计“点亮”乡村,让艺术走进乡村、让乡村充满艺术,为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艺术振兴方案,从而打造各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乡村样板。我们需要在文化层面,积极探索修复或激活文化的新模式;在生态层面,要积极营造宜业宜居的新环境。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设计介入美丽田园建设,既要抓住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也要担负起时代发展的重大使命,我们要向本次大会分享嘉宾学习,充分挖掘艺术设计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不断加大艺术设计参与乡村建设的力度,着重以艺术为媒介既提升乡村外部风貌,又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力量,聚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设计行业与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深度融合新阶段。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校地资源整合与设计思维赋能,新质生产力必将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更强劲动能。下一步,学院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为根本,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深化校地融合,拓展设计服务领域,推动乡村振兴向数字化、品牌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