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党建引领,弘扬核军工精神,共筑生态新篇章
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创建于1960年,为我校核地学特色传统优势学院。学院是江西省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为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江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教职工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及全国首批“双带头人”专项行动计划团队。学院党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党建引领作示范、固本强基创品牌、协同育人树标杆”三大目标为导向,聚焦服务国家国防军工事业发展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培育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探索出一条地方工科院校“党建引领·思政铸魂”一体化协同育人新路径。

图1 党支部logo
1.坚持党建引领,打造高水平思政阵地。党支部始终坚持政治引领,着力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专业和学科高质量发展。党支部周仲魁同志获全国、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环境工程系获得江西省“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特等奖1项,多项获校级“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环境工程系教师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环境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4年,学科点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环境与生态学科入选全球ESI前1%。
2.聚焦国家战略,着力开展有组织科研。以罗仙平、周仲魁、高柏、刘亚洁、王光辉、王学刚、陈井影、郭亚丹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面向国家战略矿产资源探采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铀资源绿色采冶、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等开展有组织科研,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核能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原子能机构区域合作项目、江西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图2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工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3.服务地方需求,全力推动校政企合作。为进一步推动校政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共促。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教工党支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与江西省地质局能源大队地质勘查第一、二党支部、中卓公司党支部在校联合开展了“联学共建聚合力融合互促谋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并重点围绕煤炭能源资源找矿勘查、水资源环境污染调查评价、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煤层气(天然气、页岩气)等调查评价和综合找矿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4.践行绿色理念,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依托大学生文明实践活动、助力脱贫攻坚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科研成果、志愿服务等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学生志愿者实践队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协会颁发的大学生在行动“示范小分队”荣誉称号,水木青春实践队被评为2021年度“大学生在行动”优秀小分队。在校研究生先后获20余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获“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1项,“挑战杯”获4次二等奖和1次银奖。

5.突出核军工特色,健全强核报国育人体系。将“强核报国”育人体系嵌入师生党支部、基层团支部、志愿团体的日常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中,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15.8%的毕业生积极进入核工业或地质矿产勘察相关行业,投身于我国国防建设中,去往新疆、广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比18.4%,去往基层的学生占比为72%;更大比例的毕业生进入环境保护相关的领域,服务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评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对本学科学生的评价是“专业基础理论厚实,艰苦奋斗精神好,解决工程问题的实战能力强,核军工特色鲜明”。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且在行业内涌现出多名优秀毕业生。

图5 “追寻核工业足迹, 传承核军工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6.筑牢思政“主阵地”,当好学生“引路人”
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大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筑牢思政“主阵地”,切实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毕业生理想信念、厚植爱校荣校之情、感恩奉献之心、干事创业之志;实施“1+4+N”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亦师亦友良好师生关系,当好学生“引路人”,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涌现了全国高校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最具服务力TOP100、“向上向善好集体”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高柏、王学刚等优秀个人。

图6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开展校史校情专题讲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