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机器人工程系第一党支部: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实践育人筑梦强国
电子与机器人工程系第一党支部:
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实践育人筑梦强国
电子与机器人工程系第一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体系,积极探索优秀基层党建“一融双高”工作方法,围绕电子信息、机器人产业方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开展党建联建、提供教育服务、推动科技赋能、深化实践育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党建联动筑堡垒,协同共建谋新局
党支部聚焦推动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通过联建这一重要举措,达成凝聚合力、筑牢信念、创新育人的目标。
党建引领,凝聚共建合力。电子与机器人工程系第一党支部紧扣科技实际问题,与其他党支部结合,构建“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结”的师生党支部“四联共建”格局,充分激发支部活力。党支部聘请辽宁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为党建导师,指导理论学习、科研实践,打造“个人+党小组+联建党支部”的联合学习矩阵,开展“同上一堂党史课,共话科技新发展”师生共学课堂、设立师生党员先锋岗、开展“红色印象”入党启蒙教育、红色基地学习等多项活动,共绘师生成长“同心圆”。
思政建设,筑牢理想信念。党支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始终将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头雁”效应和教师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专业建设上,党支部建立“课程思政工坊”,多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案例,并在新华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发布。同时,党支部注重强化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升教师素养,不断推动教师党建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团结并带动教师队伍积极融入学院发展大局,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作为。
师生联动,创新育人模式。党支部依托学院“党建+”工程,在实践中,围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带领全系教师探索创建了“双导师培养制”,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所发挥的作用紧密结合,形成了双重引领、全环节贯穿、全过程渗透的人才培养新架构。依托这一模式,师生们收获了教育教学、科技创新、技能大赛、校企合作以及社会服务等众多成果,多名教师获得省级、国家级教师竞赛奖项,学生竞赛不断取得历史突破,国家级奖项数量激增,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教育先行强根基,服务大局促振兴
结合专业特色,党支部围绕“教育服务”,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专业优势,深入基层学校、企业和社会开展教育帮扶、技术培训、科普宣传等工作,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支教,服务乡村教育。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及学生代表深入乡村,开展“科技支教”活动。通过开设电子信息科普课程、机器人编程工作坊、电子电路实验课等形式,将前沿科技知识带入乡村课堂。活动覆盖了旅顺口区前夹山村、旅顺口区大房身村等5个乡村地区,受益师生达200余人,激发了乡村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
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党支部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技术进企业”活动,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党员教师为企业员工提供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支持服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至企业就业,包含东软集团、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累计服务企业100余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党支部多次走进龙王塘社区、辽宁师范大学附属高新区实验学校、庄河市红崖学校等地,开展“电子信息领域科普宣传”活动。将科技项目带入校园、社区,通过展示机械臂、智能机器人等科技成果,向公众普及电子信息及机器人领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活动中的互动体验环节,让参与者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活动累计服务群众5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
多维服务,扩大辐射范围。党支部教师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结合行业前沿动态,多维度分享最新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参加峰会、论坛、主题讲座等形式,助力地方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依托新媒体平台,党支部建立微信公众号“项目引领&工程能力导向的实践”,充分展示了特色教学模式,涵盖课程设计、教学经验、实践案例等,内容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转发,实现教育服务的跨区域覆盖。
创新驱动强引擎,科技赋能开新局
党支部充分发挥专业及资源优势,坚持科研成果推动产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发挥带头作用,注重成果转化。党支部书记宋文斌教授作为大连市高端人才,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双带头人”示范作用。带领团队获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专业)。个人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虚拟仿真项目1项,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党支部组织科研团队为地方企业服务,建设了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现代半导体产业学院、未来机器人产业学院,开发了两款DTC系列芯片,获评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按照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布局,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对电子信息产业链全覆盖的特色专业布局,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彰显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知行合一育栋梁,实践锤炼谱华章
党支部始终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核心,将实践育人纳入一流本科教育课内课外一体设计,打造涵盖主题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多个类别的实践育人矩阵。
校内外联动,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在校内,专业教师联合辅导员制定“苗圃”计划、建立“树人”工作室,对优秀学生重点培养,对困难学生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打造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在校外,充分利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灵活运用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建设“学校+校友+企业”一体化实践育人平台。同时借助寒暑假主题社会实践、基层兼职锻炼等深化凝练,选拔培育优秀成果向专业建设、创新创业赛事项目不断转化。
搭建行走课堂,打造实践育人阵地。党支部以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氛围为核心目标,精心规划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带领师生深入杭州、绍兴等地寻访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学生主动了解革命英雄、红色故事,全力构筑红色文化阵地,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建、团建相结合,构建实践育人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心体会感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正能量。
行动诠释责任,以实践培育青年担当。多年来,党支部始终坚持将志愿服务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实践,组织师生党员前往大连市西岗区天成养老院、晨光书院自闭症康复服务中心等地开展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怀。在服务中,党员们不仅为老人送去陪伴与慰藉、为孩子们带去关爱与希望,更在点滴奉献中锤炼了党性修养,增强了宗旨意识,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导党员在服务社会中践行使命,在奉献中彰显价值,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电子与机器人工程系第一党支部将继续充分发挥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的示范引领作用,将思想行动与“强国”融合,将技术服务跟进产业需求,将科技创新实现成果转化,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引领广大师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