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工程学院“沿边向海•共筑国魂”卫国戍边服务团,怀揣“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炽热信念,结合航海技术“向海图强”的专业特色,奔赴祖国南疆中越边境,前往凭祥市平而河、宁明县明江等边境水域,联合当地有关部门、边防部队、边境管理部门与民兵哨所,开展了一场融国防教育铸魂、专业技能服务、雷锋精神践行于一体的深刻社会实践,强化了边境群众及青少年的“陆地边境+海洋权益”双重国家安全意识,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守护边海防线的实践能力,让青春之花在边疆热土灼灼绽放。

一、沉浸式国防教育:踏边关、护界碑、祭英烈,厚植家国情怀
国门界碑前,筑牢信仰之基。来到友谊关,就来到了最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堂,在庄严的界碑旁,边境干警严盼盼为服务团师生讲述了英雄誓死捍卫国土的壮烈史诗,同时讲解了“南疆国门第一路”的历史由来,这条起于南宁吴圩、止于友谊关的高速公路,不仅将南宁至边关的车程从5小时缩短至2小时,更延续了百年前苏元春修建军路的戍边智慧,如今已成为年通关量超30万辆次的东盟黄金通道。界碑的庄严矗立与公路上的不息车流交相辉映,昔日英雄用热血守护的每一寸土地,正奏唱着欣欣向荣的时代凯歌。


除了在友谊关的1116号与1117号中越两国界碑前,感受“守土尽责”的千钧分量直抵心间,服务团师生还来到板烂村1257号界碑,仔细打扫周边,认真擦拭碑体,一丝不苟为碑文描红。描红不仅是日常维护,更是描摹心中的爱国情怀与守护信念。

服务团师生在板烂村支部卢海书记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红色巡边活动,用脚步丈量边境线,将边疆地理空间转化为情感认同的精神坐标。据悉,巡边队每天都进行武装巡逻,并一一查看界碑,主要检查界碑是否被移动或破坏,捍卫中国国土寸步不让。仅是板烂村,就有长达10公里的边境线,4000人的小村庄全员上阵守卫祖国南疆,只要还有一人,国界线便不会有失。

服务团师生与凭祥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及成员来到匠止烈士陵园,深切祭奠1024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烈,大家默哀鞠躬、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敬献菊花,虽全场静寂无声,但心中的崇敬之情与捍卫和平的决心已振聋发聩,正如陵园纪念碑文所书:“他们化作边关的界碑,永远守护着身后的万家灯火”,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



服务团师生跟随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前任板烂村支部黄书记来到板烂桥畔,板烂河与越南交界,是左江的汇入河流之一,他眼神锐利、言语铿锵地追忆起当年军民同心、寸土必争的烽火岁月。“当年有两枚炮弹穿过这座桥,朝身后的部队大本营射去,我们怀疑有叛徒在越南为他们提供情报......”一桩桩血泪史敲击、震荡着团队师生的心灵。

“牢记历史,增强国防观念,勇于担当、保家卫国!”参观完宁明县爱店镇的那逢屯对越自卫反击战地道遗址与板烂村“地下长城”,服务团里当过5年兵的蓝松峰同学由衷地大声直呼,其他同学纷纷肯定,“国无防不立”的信念深深扎根于团队师生心田,无比坚定。


二、专业化边疆服务:融专业、送服务、化纠纷,助力乡村振兴
彰显专业之长,赋能边境发展。依托航海专业优势,服务团将课堂延伸至边疆,为边境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在凭祥市卡凤小学和板烂小学,服务团精心设计的“航海文化宣讲”“防溺水安全教育”“边境水域风险识别”小课堂,为边疆孩子普及基础急救包扎、旗语通信信号及水上安全常识,筑牢生命防线。同时开展共绘“我的中国边境地图”活动,进行陆地界碑与海洋航线标注,强化“国土完整”认知。




在中越界河平而河畔,这条承载着家国记忆的界河见证了世代守关人的坚守。服务团师生围站岸边,聆听村支书讲述界河两岸的沧桑往事与戍边故事,深切体悟“一寸山河一寸金”的家国情怀。随后,团队结合专业所学,向沿岸渔民与村民系统传授救生衣穿戴规范、应急漂浮技巧等实用技能,提升了村民应对汛期、船只故障等突发状况的自救互救能力,用专业服务筑牢了界河沿岸的“安全防线”。

为精准对接地方发展脉搏,服务团深入边境产业链。先后前往友谊关口岸和广西泰越中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深入调研跨境物流现状与人才需求,毕业于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吴经理不仅详细讲解跨境运输贸易,还分享其10年创业故事,激励大家“敢想敢做敢拼,用坚持创造奇迹”,并表示公司正在筹备开发水上运输线路,期望与我院进一步交流,共同探讨校企合作新路径。


随后,服务团走进凭祥市诗远职业培训学校,这个以赋能边疆女性为核心的平台,其精准助力创业就业的模式,为边疆人才培育与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活思路。服务团师生参与现场课堂交流,感受技能之光如何点亮边疆发展。

在板烂村停寨屯后山的松树林里,服务团师生跟随被誉为“边境线上解忧花”的军嫂普法调解服务队,深入山林进行了一次因松树林地界偏移引发的纠纷调解,在法官出身的卢倩芳队长的指导下,服务团同学撰写了“谅解书”并劝说矛盾双方签字和解。随后,服务团师生走入村寨挨家挨户进行普法宣传,以“调解一案、普法一片”的方式,让《民法典》等法律知识融入乡村日常,为乡村振兴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氛围。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一场以“军民同心庆八一·共筑鱼水深情”为主题的联欢晚会在板兰村部队营区内展开,服务团师生带着对子弟兵的崇高敬意,精心准备了三个特色节目:合唱歌曲《一路生花》以明快旋律展现新时代青年与军人共同奋进的蓬勃朝气;三位航海技术专业的队员献上《旗语操》,通过标准化的旗语动作编排致敬部队严明纪律与协作精神;由服务团队长陈濠亮带来原创脱口秀《兵检趣闻》,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与表演,还原新兵入伍体检中的艰辛,引发官兵阵阵共鸣。整场晚会没有华丽的舞台特效,却以质朴的情感表达与严谨的节目编排,让“致敬”二字具象化为每一个眼神交汇、每一次掌声雷动,为官兵们呈现了一场充满温度的军旅文化盛宴。



三、常态化雷锋传承:进校园、联支部、慰病残,践行奉献精神
边关村落里,闪耀雷锋之光。服务团的足迹,亦是“新时代学雷锋见行动”的生动注脚。在“新时代雷锋学校”卡凤小学、板烂小学的校园里,航海学子们化身“小老师”与孩子们共读雷锋故事,让奉献的种子悄然播撒心田;开展民族团结读书会,用汉、壮、粤、闽南四语讲述《雷锋日记》中“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典故,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情感在故事中交融,让“互助”成为跨越民族的共同语言。




在宁明县爱店镇那逢屯,服务团师生以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奉献精神为指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转化为一场浸润人心的实践活动。开展“讲好民族故事”主题宣讲会与红歌传唱活动,让同学们从“被动倾听”变为“主动传承”;与当地少数民族村民共同打糍粑、包粽子,以“雷锋式”的温暖与陪伴,让各族边民在共同劳动中品味“家”的滋味。




在“南疆国门第一村”的平而村,服务团师生所在的航海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与村党总支开展了联建共建活动,将航海知识转化为守护水域安全、助力地方发展的实际动能,为深化校地联系、探索专业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搭建了坚实桥梁。服务团成员在服务中深化认知,在实践中锚定方向,为边疆的安宁与繁荣贡献了独特的“航海力量”。

在凭祥的细雨霏霏中,服务团师生与崇左市第三届“最美退役军人”王江桥一道来到困难户杜显超家中,看望慰问这位半个月前清扫作业时不慎摔伤腿的环卫工人。并聆听了王江桥三十年如一日帮扶群众、为烈士寻亲的感人事迹,“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朴素信念和永不褪色的奉献精神,如磐石般烙印在服务团师生心中,化作践行雷锋精神的坚强力量。


青春南疆行,奋斗正当时。此次“三下乡”实践之旅,是思想的淬炼场、精神的传承路、专业的实践课。这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获得凭祥市委宣传部、宁明县委宣传部及崇左市融媒体、中国退役军人杂志、中国军号、雷锋杂志等媒体的关注与支持,让航海学子的卫国戍边服务故事成为激励更多青年扎根基层的鲜活案例,让青年学子在边境一线淬炼的奉献精神延伸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持久动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