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聚力开拓新局 党建引领技能强国——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强国行案例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工党支部现有党员19名。一直以来,支部秉承“凝聚党建引领力,支撑学科强发展”,深入挖掘教育家精神、赋能持续学科建设,根据“强国行”建设要求,提出“三维聚力”工作法,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有效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了育人体系的有效构建,服务青年学生培养和学科发展不断取得新业绩。
一、秉烛传薪,上下联动强学科,勇当精神“擎旗手”
教育家精神如星火燎原。通过充分挖掘坚守在教育一线的优秀党员教师,评选先进个人,树立师德师风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在支部内全面开展学习教育“三个一”活动,即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分享一次教育改革经验、撰写一次学习师德师风典型心得,深入学习华东师大教育学科开创者孟宪承、刘佛年两位老校长的教育事迹和情怀,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叶澜教授领衔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精神,传承研究所退休教师、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方敬老师的事迹,把传承和发扬教育家精神贯穿支部建设始终。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研讨交流,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通过“上下联动”的创新机制,强化学科体系建设——顶层设计锚定方向,基层深耕厚植沃土,让教育家精神穿透重重壁垒,在课程重构、师承共研中焕发新机。每位党员教师都成为精神谱系的守护者和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二、汲古鉴今,内外协同育栋梁,共绘育人“同心圆”
支部依托依托成熟的师生党支部联合组织生活会机制,将党建工作与“科研育人”目标深度融合,通过组织生活会、红色读书会、学术工作坊等多种载体,构建起“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着力提升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重点以师生联合组织生活为纽带,一方面创新形式,通过课程思政与科研实践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构建价值传导机制,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深化师生互动,助力学生厚植“科研报国”的价值理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创造的同频共振。

![]()
构建“问题选定—过程推进—成果汇报—结果反思”四阶递进的育人闭环。前三个环节各包含一个师生党支部联合活动的载体,第四个环节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形成对科研思维、科研道德、科研能力等的自我认识和内化,从而最终实现党支部联合下科研育人的基本目标。例如,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世界技能博物馆参观学习”“与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交流”等调研实践活动,通过调查研究、访问访谈、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就业见习等形式,既强化了师生的学术共同体意识,更通过“党建引领,科研赋能,实践陶融”的育人模式,实现“专业实践+价值引领”的双向赋能,使师生在丰富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聚智汇能,职成贯通促发展,构建服务“新范式”
支部积极开展党建联建共建,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创新构建“双向联动”机制:横向拓展党建联建网络。先后与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总支部、普陀区万里街道机关党总支、华东师大经管学院工商会计党支部等7个职业院校、社区、科研机构开展党建联建;纵向深化学科引领。党员教师在人才培养、科研中勇挑重担,践行初心使命,发起成立“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联盟”,同时申请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分会,引领学科发展。支部党员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在三大领域彰显担当。学科建设方面,主持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思想状况调研、参加中职三科统编教材使用效果调研等等;智库支持方面,深度参与世界职教大会发展报告、职教大会发展报告起草等重大决策咨询;实践创新方面,通过校地共建产教融合,支部党员教师牵头研发“多代共学之自我修养”“数字化生活”“什么是幸福”等课程,为社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资源、智力和人力支持,为超大城市治理贡献师大方案。积极参与嵌入服务社区建设,彰显了新时代基层党建与教育治理深度融合的示范效果。

结 语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战略需求,激发党员的奋斗激情,将个人目标和国家建设发展相统一。支部“向党建要战斗力”“向党建要发展力”,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思想维度,以“教育家精神”为内核打造红色引擎,引导党员教师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教育改革蓝图中;在实践维度,支部每位党员教师都能做到创新争优、先行先试、敢闯会创,形成党建与教学科研均不断取得新突破的良好局面。支部荣获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教卫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支部所在单位先后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全国职教唯一)、教育部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基地(全国职教唯一)、教育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牵头);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团队获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表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