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支部以“筑牢信仰基石,锻造时代新人”为核心目标,创新构建“三理三体系”党建模式,即“习马研读探理,打造理论学习体系”“行走教学求理,打造实践促进体系”“理论宣讲传理,打造宣传展示体系”,同步深化“四学四型”工作经验,即“以学铸魂,建设学习型党支部”“以学增智,建设创新型党支部”“以学正风,建设服务型党支部”“以学促建,建设发展型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整合专业优势与红色资源,推动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成长为“政治坚定、理论扎实、能力突出”的时代新人。该模式成效显著,党支部获批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1.习马研读探理,打造理论学习体系
支部依托2016年成立的“习马研读社”,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读新思想,深学经典原著;每周一次研读交流会,覆盖学院400余名同学,受到近20位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召开了90余场交流会。
支部一方面引导党员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习,静下心来学习经典原著,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学院“习马研读社”,学生党员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为学生补足精神之钙,在研读活动中真懂真信,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准确性、系统性、实效性。“习马研读社”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社团”,学生党员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斩获全国三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斩获全国二等奖。




2.行走教学求理,打造实践促进体系
支部沿袭学院已开展了近30年“行走教学”的优良传统,把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社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全校不同学院的1000余名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活动,得到10余位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支持。
支部组织党员赴王尔琢故居、陈振亚故居、陈能宽故居、林伯渠故居、丁玲纪念馆、蔡和森故居、翦伯赞故居等地学习党史国史,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还注重通过校园历史文化遗存、景观景点和校史、院史等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活化历史、鉴往知来,组织开展凭吊校园抗战遗址、参观细菌战研究基地等活动,以校园为讲堂,用校史当教材,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阐述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学生党员追踪常德地方党史人物与事件并制作微视频在易班上传播,《地方党史人物与事件》获湖南省高校易班建设优秀案例;作品《六十颗杏仁》在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三等奖;学生录制“大学生讲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系列短视频100余个,点击率10万余次,学生在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斩获全国二等奖。




3.理论宣讲传理,打造宣传展示体系
支部充分发挥先锋示范作用,搭建“宣”“贯”两大平台。每在党代会、全会、全国“两会”召开结束不久,就按照“班级、社区、村镇、企业在哪里,理论宣讲就要跟到哪里”“师生在哪里,理论宣讲就要讲到哪里”的要求,助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支部依托“党的创新理论大学生宣讲团”主要围绕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先后进行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我为祖国献石油”“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中的党史宣讲”等主题宣讲。累计开展宣讲活动700余场,受众超过4万人,宣讲活动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学习强国、新湖南等媒体报道。“党的创新理论大学生宣讲团”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湖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全省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作者: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 石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