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78支实践团队700余名师生跨越山海,奔赴浙江、湖南、湖北、新疆、西藏等省份,围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以实干诠释青春担当,将论文写在广袤大地,把初心镌刻在时代征程。
深耕“产业田”,探寻乡村振兴新动能
“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颜廷武带领实践团奔赴湖北20个乡镇、40个行政村,累计发放问卷1200余份,广泛访谈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基层治理组织代表,为有效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一手数据与鲜活的实践案例,真切触摸到荆楚大地农业变革的强劲脉搏:广袤田野间,农业正悄然经历从碎片化经营到组织化发展、从经验农耕到数据驱动、从高投入高污染到绿色低碳循环的深刻蜕变。
“几年前,村集体债务高达300多万元,而现在,村集体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让村里的农户实现脱贫致富。”在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经济管理学院乡村振兴调研“襄阳小分队”在杨志海副教授带领下见证了“小辣椒”撬动“大产业”的生动实践。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让枝头的火红成为产业振兴最亮眼的底色。
杨志海与实践队员们同当地村委合影
“如何提高农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稳产增效?”学院农经专业14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在李凡副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实地考察湖南省安仁县现状,摸清农民增收瓶颈与发展实况,为探索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径提供精准智力支持。如何破解转型中的“最后一公里”障碍,实践团成员车玉云、谢东阳聚焦关键痛点提出建议:针对老年农户技术推广难,实行“银龄课堂”与“代耕托管”;针对农产品同质化与销路难,打造区域品牌、拓展电商渠道。通过差异化构建,促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赓续“红色魂”,传承红色基因悟初心
“我们在党兴边富民好政策的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雪域江南”实践团来到被誉为“西藏桃花第一村”的嘎拉村,通过与村党支部书记边巴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村庄的蜕变轨迹:依托“桃花经济”,做好“旅游+”文章,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林芝之行,实践团在触摸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在见证变迁中了解发展密码,在交流互动中铸牢团结之魂,让青春的足迹深深印刻在雪域高原上。
“鲤城红脉探寻队”实践团在泉州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探寻之旅。队员们走进晋江亭顶村红色粮仓,触摸革命年代的农具文物,聆听“后方粮仓就是前线战场”的感人故事;在晋江经验馆研学“爱拼才会赢”的奋斗精神,见证红色基因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探访梧林传统村落,从侨乡建筑中发掘“华侨心向党”的赤子情怀。通过走访海丝遗迹、体验非遗技艺、观赏革命题材木偶剧,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与闽南精神的交融共生。
实践队员采访粮仓讲解员曾火焰(黄晓雪 摄)
探寻“创新策”,破译高质量发展密码
在杭州电商企业的实地探访中,“数智商途”实践团队发现AI正深度重塑行业生态。阿里巴巴的智能家装工具提升30%转化率,无忧传媒的数字人主播实现24小时运营,有赞通过AI标签使复购率提升25%。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真正的产业升级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让技术创新服务于人的需求——数字人主播填补夜间空白却仍需真人提供情感互动,AI工具大幅降本增效却依赖人工把控创意方向。这场实践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以技术创新为翼,以人的创造力为本,方能实现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实践队员在云集公司了解短视频学习系统(陈帅宇 摄)
破加工之困,激活稻米产业升级动能。“汉川稻浪”实践队深入汉川调研,发现“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正以创新思维重塑传统农业。更令人瞩目的是,依托科技创新研发的“尉迟夫人”黑米等产品,企业正构建从育种研发到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核心是打通“实验室到餐桌”通道,高效转化优质品种市场价值,为消费者提供兼具健康与生态价值的食品。通过市场洞察与科技赋能,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商业优势。这种融合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实践,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守护“文化根”,赋能非遗传承新活力
执笔勾勒、点染上色……在青海同仁市的唐卡画室中,“雪域丹青”多民族实践团成员跟随画师桑杰体验了唐卡绘制的传统技法。“一幅完整的唐卡需要半年以上的精心绘制,从研磨矿物颜料到勾勒金线,每个环节都考验着画师的技艺与耐心。” 调研发现,唐卡艺术正面临着传承人减少、传播受限等现实困境。为此,新一代画师们正在探索创新路径:才让画师打破传统收徒限制,扎西画师研发无毒颜料并开发文创周边,电商平台则尝试让唐卡艺术走进现代生活。这座高原小城里,2.4万人以画笔延续着千年文脉,他们用矿物颜料勾勒信仰,用创新思维活化传统,在当代语境下探索非遗文化的永续传承。
实践团成员在郭麻日古堡体验唐卡非遗制作(当周 摄)
刀凿斧刻间,一块寻常木料如何蜕变为神秘的傩面具?在恩施傩面汪木雕坊,实践队员跟随非遗传承人汪儒斌体验了傩面具制作的全过程。“每一刀下去都要与木头对话,既要尊重木料的天然纹理,又要赋予它新的生命。”汪师傅边说边示范,从选料、绘稿到雕刻、上色,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坚守。团队成员发现,这门古老技艺正通过文创开发、文旅融合等方式焕发新生——传统的傩面具元素被巧妙地融入现代饰品和生活用品,让非遗文化以更亲民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正如队员们所感悟:“非遗传承人的刻刀,既镌刻着传统文化的记忆,也勾勒着创新发展的蓝图。”
筑梦“支教路”,托举儿童成长解民忧
在汉川市麻河镇的荷香阵阵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托管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耕心・汉川行”支教队联合当地政府、妇联、团委等多方力量,为乡村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充满知识与温情的“七彩假期”。镇政府提供场地保障,民警开展安全教育,支教队员则精心设计了涵盖课业辅导、心理成长、文化传承的多元课程体系。从“七七事变”历史课堂到李白诗词赏析,从防溺水知识竞赛到禁毒情景模拟,再到创意十足的“荷叶时装秀”,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爱心,为孩子们构筑起知识、安全与创意的三重成长防护网,让乡村孩子在荷风徐徐中收获了一段难忘的成长体验。
实践队员与学生探讨衍纸技法(马熙来 摄)
由多民族学子组成的“归原”支教队以教育为纽带,深入呼和浩特市第十二中学,通过14天的暑期实践,将“自找苦吃”的青春誓言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支教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精心设计了涵盖体育竞技、传统文化、科普教育等多元课程体系。足球场上跃动的身影、剪纸课上灵巧的双手、电子琴前专注的眼神,无不展现着教育的温度与力量。特别是将格斗防身、民族手工艺等特色课程融入教学,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多元能力。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接力,在共同探索、彼此陪伴里,续写“石榴籽紧紧相拥”的生动篇章。
“脚底沾满泥土,心中才有底气。”实践归来,农经2301班的姚可漪写下来这样的感想。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经管学子以专业为笔、以实践为墨,在乡村振兴一线锤炼本领,在文化传承中坚定自信,在科技前沿开拓视野。在社会大课堂中,他们以“勤读”厚植根基,以“力耕”锤炼筋骨,既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将个人成长融入强国复兴的洪流,以青春之我答好强国之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