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3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奔赴吉林省白城市六合村,以普通话推广为支点,融入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场景,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在常秀云、郑越洋两位教师指导下,12名队员聚焦村落语言需求,联动地方资源,开展系列推普实践,让普通话成为乡村发展“新引擎”。
实践首站扎根六合村,团队精准对接产业语言需求。在特色种植基地,队员们围绕“杂粮杂豆外销沟通”,开展“农业术语规范说”教学,通过模拟电商直播、客商洽谈场景,纠正发音误区,教村民用普通话清晰介绍“白城绿豆”“燕麦米”等产品优势。同步推进入户调研,分组走访10余户村民,收集农产品销售、政策理解等场景的语言障碍,梳理出“电商直播话术”“农技知识普适表达”等迫切需求,为产业场景推普锚定方向。
转战村电商服务站,团队针对主播、网店运营者,开展“普通话 + 直播带货”专项培训。设计“产品故事接龙”“方言转普挑战”互动环节,让村民在实践中掌握清晰表达技巧。村民王大姐感慨:“以前直播说不清楚产品,现在学会用普通话讲种植故事,订单都变多啦!”
实践第二日,团队联动六合村居委会,开启“普通话 + 乡土文化”融合探索。在讲解员协助下,队员们梳理六合村农耕文化、民俗故事脉络,提炼“方言俗语转译”“文化景点解说词”等内容。
步开展“乡音话振兴”主题活动,邀请村民用普通话讲述“我家的致富路”,记录20余个乡村发展故事,既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又凝聚乡村振兴共识。村民表示:“把乡土文化融入推普,让我们觉得普通话离生活很近,学起来更有劲儿!”
此次实践突破传统模式,构建“产业需求 + 文化赋能 + 青春参与”推普体系。通过场景化教学、乡土化内容、年轻化传播,精准解决六合村语言沟通痛点,收集的300余条调研数据、20个典型案例,将为后续优化乡村语言服务、助力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未来,团队计划延续“推普 +”模式,联动高校、地方搭建长效平台,让普通话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正如指导教师常秀云所说:“推普不是简单教说话,是用语言打通发展脉络,让乡村与外界‘对话’更顺畅,这是我们青春实践的意义所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