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一号公路旁废弃茶厂变身网红民宿、安吉竹林深处年轻人直播卖起非遗竹编、黄山古村落里“95后”导游用双语讲述徽州故事……这些场景背后,是长三角乡村文旅产业对青年人才的强烈渴求。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近日,连云港师范学院“星火青年”社会实践团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通过调研访谈,直击青年“入乡追梦”就业趋势与机遇。
脚步丈量乡村:10个月走访56个行政村
自2024年2月起,这支由12名师生组成的调研团队,走访溧阳一号公路、安吉余村、黄山宏村、连云港花果山景区乡村等典型文旅乡村案例地,系统调研青年群体在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民宿运营等领域的就业现状。历时10个月,跨越3省7个乡村文旅示范区56个行政村,累计发放问卷近2000份,深度访谈返乡青年创业者、村干部、文旅从业者等400余人次,建立起涵盖“政策环境”“职业发展”“留乡意愿”等维度的动态数据库。
解码青年"归乡"密码: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这支由旅游管理、电商运营专业师生组成的团队深入长三角文旅乡村,用脚底板“踏”出真数据。在黄山黟县,他们记录下“海归”青年将徽派老宅改造成国际青旅的创业故事;在连云港花果山景区,追踪“95后”返乡大学生从景区讲解员到文旅公司合伙人的职业跃迁。但调研团队也发现,受访青年中68.5%认为“乡村文旅是朝阳产业”,但更多青年坦言“职业规划模糊制约长期发展”。
数据里的“青春抉择”:要情怀更要成长空间
调研揭示出青年群体的矛盾心态:72%的受访者爱上“诗与远方”的乡村生活,但又为“乡村医疗教育等配套不足”“乡村缺失朋友圈”等问题苦恼,文旅产业中民宿运营、文创设计等新兴岗位十分具有吸引力,但许多青年坦言因为“缺乏系统培训”望而却步。团队结合调研结果,创新性提出“四维赋能模型”,帮助青年破解“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乡村文旅创业就业困境。团队负责同学介绍:“在安吉看到90后团队将废弃茶厂改造成网红民宿,在黄山见证非遗传承人带动全村发展竹编产业,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产业赋能和技能培训是吸引青年入乡就业的关键。”
把报告写在乡野大地上:调研报告冲刺“挑战杯”
目前,这份凝结团队心意的调研报告已进入最后论证阶段,将代表学校角逐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更令人期待的是,学院通过调研团队与溧阳、安吉等地文旅乡村达成合作意向,积极探索出“高校+乡村”的实践育人模式,计划将报告中“青年文旅创业孵化器”“乡村人才共享驿站”等创新构想落地试行。“我们不仅要做乡村振兴的观察者,更要成为参与者。”团队指导教师表示。随着暑期到来,这群年轻人也将再次背上行囊——这一次,他们将带着解决方案,用青年视角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为更多"新农人"点亮回乡之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