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纵深推进中,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已从“走出去”迈向“融进去”的新阶段。作为中国职业教育海外输出的标杆载体,鲁班工坊正以“本土化培育”为核心,成为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由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牵头,联合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老挝甘蒙省职业技术学院及老挝辉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老挝鲁班工坊,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校政企三维联动”模式,将柳州汽车产业优势与老挝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为中老汽车产业合作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6月14日至27日,按照年度计划安排,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党员教师李春术肩负校企协同育人使命,远赴老挝甘蒙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为期两周的“中文+汽车技能”专项培训。本次培训针对老挝汽车产业发展的痛点问题,培训量达236人日,有效提升了当地职业院校师生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

党员教师李春术在老挝甘蒙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文+汽车技能”培训
针对老挝职业院校实训教学“设备会用但不精、故障能修但不深”的共性问题,党员教师李春术将柳州汽车产业的实战经验融入教学,重点开设柴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喷油泵检测课程。从“故障现象描述—中文术语对应—检测步骤拆解—设备操作规范”的全流程教学,既强化了当地教师对实训台架的熟练运用,又通过中文技术词汇的渗透,为其打开了对接中国先进技术标准的语言通道。参与培训的甘蒙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Mr. Kou感慨道:“李老师的教学让我们明白,操作设备不仅要‘会做’,更要‘懂原理’。现在我能看懂中文技术手册中的关键参数,这对未来培养符合中老合作项目需求的学生至关重要。”


立足中老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需求,培训特别突出“中国技术+本地化应用”的融合特色。围绕东风柳汽商用车在老挝市场的保有量与售后需求,党员教师李春术专项设计商用车空调系统检测维修、电气故障排除等课程。培训采用“理论课件中老双语对照+实车操作分组演练”模式,将柳州汽车工厂的维修案例转化为教学场景,使老挝辉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快速掌握针对中国品牌商用车的维修技巧。这种“企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靶向培训,直接提升了当地企业的售后服务能力,为中国汽车品牌在老挝市场的深耕厚植筑牢了服务保障网。


此次“中文+汽车技能”培训,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老挝鲁班工坊践行“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具体举措。它不仅实现了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与老挝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更构建了“语言为桥、技能为基、产业为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范式:对老挝而言,通过技能与语言的双重提升,当地劳动力得以深度融入中老经济的汽车产业链;对柳州而言,这是职业教育服务本土企业“走出去”的创新实践,为中国汽车产业在东南亚布局提供了“人才本地化”支撑;对中老关系而言,这种扎根产业的教育合作,正将“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未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将持续深化老挝鲁班工坊建设,以“技能传承+文化互鉴”为双轮,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模式向纵深发展。通过共享柳州汽车产业的“教学标准、实训体系、认证规范”,助力老挝构建符合自身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让鲁班工坊真正成为中老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人才孵化器”,为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培育更多“懂技术、通语言、知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