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沙漠里的课堂”课程师生参观彭加木烈士事迹展
2025年8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钟茂华、党支部副书记黄弘带领“沙漠里的课堂”课程同学前往新疆自然博物馆及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学习了新疆各种地形地貌的知识,认识了多种动植物的标本,了解了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学习了彭加木烈士的事迹。冰川孕育河流,河流滋润绿洲,绿洲催生文明,文明绽放多彩——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这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悄然上演;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在这场多民族多文化的相会中,人与人的携手并进从未缺席。
一、新疆自然博物馆
于源博老师介绍新疆自然博物馆沙盘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同学们知道这句话里的南山是指哪里吗?”“大家知道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园在哪里吗?”在于源博老师生动启发式的引导中,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新疆“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貌格局,认识到沙漠科考、公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师生观看纪录片《新疆是个好地方》
纪录片《新疆是个好地方》,向同学们展示了新疆丰富的矿产资源,壮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韵味。同时,于源博老师细致入微的介绍也为大家补充了大量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大家的理解与感悟。
于源博老师讲解新疆自然地貌
冰川、水源、河流、湖泊,哺育出环绕沙漠盆地的绿洲;考察、调研、防风、治沙,“人进沙退”的斗争从未停止。感慨于老一代先辈吃苦耐劳,用双手创造绿洲的精神的同时,当下景区湖泊生态的有效保护、淡水养殖的合理运用一系列现代问题也启发着大家对于人与自然边界的进一步思考与感悟。
在多样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生命的演化与适应从未缺席。在干旱的沙漠中,刺山柑进化出硬质保水的叶片;在高寒的天山上,雪莲舒展着薄软防结冰的花瓣;在塔里木河冲刷的湿土上,胡杨屹立着“千年不死”的风姿……从海洋到沙漠,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了顽强与不屈,太多的坚韧与执着。
野骆驼骨骼
在新疆自然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是野骆驼骨骼。作为镇馆之宝,野骆驼骨骼展示了沙漠生物的坚韧与适应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然环境对生命形态的塑造。
二、彭加木烈士事迹展
彭加木烈士事迹展厅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6月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一个商人家庭,在兄弟5人中排行老五。父亲希望阖家和睦,故为他取名“家睦”。
彭加木于194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农学院,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任助教。参加革命后,在前中央研究院医学筹备处(中国科学院上海所前身)工作。上海解放前夕,曾参加党领导下的护院运动。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地区研究所中,第一批被吸收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现共青团前身)团员。又成为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各研究所中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科研人员。
1956年初,彭加木上书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志愿到边疆去,他临时调至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先后去过包括新疆在内的10余省区。第二年秋,彭加木患恶性肿瘤,病情稍定,他即赴新疆工作。之后,彭加木先后被命名上海、中国科学院标兵,当选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
1979年,彭加木晋升为研究员,参加《丝绸之路》摄制罗布泊段专家先遣考察,提出组织罗布泊综合考察设想,并要求调至新疆工作。之后彭加木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兼新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央军委、中国科学院批准进行罗布泊综合考察。
1980年4月,罗布泊综合考察队正式成立。彭加木被任命考察队队长。5月2日,考察队正式出发。6月,彭加木为考察队找水意外失踪。第二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彭加木革命烈士称号,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2009年9月,经全国人民推选,彭加木获“新中国60年感动中国百名人物”称号。
师生在彭加木烈士事迹展
从江南实验室到西北荒漠,从青丝到白发,彭加木同志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疆,用生命书写忠诚与奉献。他笔记中那句“我愿一辈子做一个铺路石子”,早已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的不朽箴言,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科技报国”的价值追求。
在于源博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下,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彭加木烈士克服一切困难、埋头苦干的伟大精神;深刻领悟了他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的崇高目标。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彭加木烈士为榜样,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把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传承下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三、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在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同学们进一步了了新疆具体的矿产储备,亲眼认知了多样的矿石种类,并在王璐老师的介绍下学习了矿产加工利用的具体流程。从丰富金属矿到精致宝石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国家矿产资源,以及在开采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
从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亲切回信中,同学们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国家找矿事业的无限支持与赞赏,认识到矿产资源对于国家战略的关键意义。“英雄地质队”既是对过去功勋的真挚表彰,也是对未来事业的殷切期望。
四、学生感悟分享
新疆的确是地大物博的地方,一言以蔽之是几乎不可能的。新疆很大——从伊犁河谷坐火车去哈密要坐上一天一夜;30年前从昌吉坐火车去北京上学的话则要坐上三天——车上会有人弹着冬不拉放声歌唱,然后整个车厢都会跟着加入,这是后话了。
博物馆中的地形沙盘将新疆壮丽山河浓缩其中,每一个地名、河流与山脉,都代表着祖国辽阔疆域的一部分。站在沙盘边上,看见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就会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油然而生。因为走过这些地方,每个地名代表的小点仿佛都能放大再放大,直至看见覆雪的苍山、看见城市、看见人的生活——当一个地名不再只是地名,站在沙盘前看着他们,就好像是一颗颗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而美丽的色彩、每一颗都是不可或缺的掌上明珠。
我们新疆好地方,这边的人都这么说,不论是宣传片里还是带我们参观讲解的于老师,大概是《我们新疆好地方》这首歌确实火吧。新疆大面积的土地是干旱的沙漠,其中也孕育了不少奇特的物种:喀拉麦里的普氏野马、遇水25秒复活的超凡苔藓,还有沙漠里顽强生长的柽柳和梭梭。越是这样干旱的土地,其中孕育的内流河就越是叫人觉得伟大,因而主要的河湖就成了我很感兴趣的对象:博斯腾湖、喀纳斯湖、巴音布鲁克和赛里木湖。给我们讲解的于老师是博乐人,来自伟大的博尔塔拉河流域,于是他说起“自家门口的”赛里木湖就格外自豪。赛里木湖是个微咸的内流湖,在日光不同的角度照射下会变色——很经典的盐湖特色。晴日下和它孪生的阿拉湖一样,是蔚蓝色的青金石,阴天就是镜子一样的铅灰,也无怪乎得许多游客青睐,这样的大面积湖泊的确珊珊可爱。
只是赛里木湖身上的盛名也让它蒙上了不少尘埃。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流动、大量的游客,和大量的垃圾。超出承载力的人流量带来了对垃圾治理的极大压力;而为满足游客多样需求开发的游船项目则进一步搅动了水体——一个曾经清澈见底的湖泊就这样被染上了富养的绿色,它曾引以为豪的蓝色化作了岸边漂浮的泡沫。赛里木湖生态的扰动,引发大家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说到这里,于老师似乎不免有些伤怀,大概是一直伴着他长大的湖泊正同他渐行渐远吧。或许新疆的确需要允许自己慢下来,好好保护住自己独特的瑰宝,守护这颗青金石,不要让它惹上尘埃。
——尹千河
走进自然博物馆,沙盘上的新疆告诉我们,“疆”字在地图上如何书写。沙漠、绿洲、高山、冰川、草原……新疆多元的生境在这里浓缩呈现。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将我们从乌鲁木齐投射到疆域各地。看到雪豹、雪莲等珍稀物种,我们真切体会到这片土地生物多样性的独特与珍贵。那些关于荒漠植被如何顽强生存、动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展示,更是让人对大自然的智慧与生命的韧性肃然起敬。
地质博物馆用千种矿物标本绘制“新疆”,那些沉默的岩石、璀璨的矿石无声地诉说着新疆这片土地沧海桑田的壮阔史诗。矿业工作者在山间寻找,从地下开采,把矿物和能源送往千家万户……我深刻感受到地质力量的磅礴与先辈创业的艰苦卓绝。尤其是看到新疆丰富且极具特色的矿产资源——金、铜、煤、宝玉石等,不仅惊叹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理解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如何孕育了这片“聚宝盆”。
——曾智勇
在新疆自然博物馆里,我对新疆的自然条件、景观类型、地形地貌。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等一众山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一众河流,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等一众盆地,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一众湖泊,与周边的大陆的水汽条件,共同孕育出了新疆独特而多样的自然环境。正所谓“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并存着几种不同类型的壮丽自然环境,即使看着博物馆里的图片和宣传片也令我感到震撼。
面对如此辽阔复杂的一片土壤,动植物学家为土地治理、生物种类探测做出的贡献让我感到敬佩——中科院在新疆设有12个野外站,这些野外站分别承担风沙治理、科学研究等功能,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西部建设的科学家们也为人类深入了解新疆提供了成熟的视角。
在地质馆里,我又体会到新疆这片土地的产业发展潜力之大。以矿业为代表的十大重点产业已在新疆全面布局规划,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开采潜力大,光伏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展现出令人振奋的经济增长前景。
期待在后续的实践和学习中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新疆是个好地方”。
——张乐
“沙漠里的课堂”课程针对我国西部沙漠地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及重大工程开展一系列校内学习、现场授课、课外调研等教学环节,聚焦于提升学生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了解,引导青年一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增强斗争精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