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在课程实践中强化新生教育引导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1-05 14:30:20

润物无声,在课程实践中强化新生教育引导
——清华大学“新生导引课”课程建设纪实


“两封信,一封给过去,一封向未来。”这是本学期清华大学“新生导引课”其中一个小班最后一堂课的主题。同学们每人得到两张明信片,并在明信片上完成两封信,一封写给下一届学生,体验作为师兄师姐的感觉,也是写给过去的自己;另一封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许,班内同学互相抽签,随机获得其他同学对未来的寄语。另一个小班结课时,老师送给同学们每人一张明信片,上面以每个人的名字写着一句诗,让同学们感动不已。刚刚上完“新生导引课”的潘惠敏同学说:“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大家的总结都收获满满,自己也受益良多。” 

给下一届学生的一封信

“新生导引课”是清华大学在原新生导引项目的基础上于2017年开始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课程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由校党委书记陈旭和来自各部处、各院系的党政负责人、长聘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授课团队。开设过程中,“新生导引课”始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新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提升新生教育育人实效。课程开设两年以来,每年均有多个课堂的教学评估指标位于全校前5%,在新生中广受好评。

大学生活,新生的必修课

新生入学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实现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过渡。进入大学后,同学们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朋友圈、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生活方式等,都会给顺利过渡带来一定困难。而“新生导引课”就是大学适应性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学学习与生活”的专题中,老师和同学们探讨了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还包括如何面对更加开放的专业自主权,如何选择因材施教培养项目,如何选择创新创业、志愿公益等各类社团协会,以及如何选择研修实习、短期交换等各类海外交流项目等。很多同学在刚进入大学时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手足无措,无法确定自己应该如何取舍和投入。在课堂与课后,通过与老师一对一沟通、听老师与优秀学长学姐的成长经历分享,同学们发现他们也都面临过同样的困难。这样感同身受的体会,极大地缓解了同学们的焦虑,同学们表示,大学中的试错过程几乎是零成本的,要敢于尝试,要学会适应没有100%确定性的生活,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不断坚持下去。 

陈旭带领学生参与“爱上图书馆”实践环节

不仅如此,老师们还组织了各种特色环节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清华的节奏。“爱上图书馆”环节在同学们看来非常有意义,大家深度体验了学校图书馆里的各种资源,每天泡在图书馆里,也是一种享受。“总觉得自己不善于沟通表达,老师专门安排‘阅读与表达训练’专题与大家分享沟通和交流的技巧,让我受益匪浅。好的口才得通过不断练习才能得到,我也可以做得到!”人文学院的张恺弋说。“我们班组织了‘我为清华提建议’的实践调研活动,大家主要针对生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最后一节课是实践的结题展示,老师请来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真没想到我们的建议有可能会被学校的有关部门采纳!调研过程中,我们对大学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相关部门的反馈,我们也深度参与到了学校的发展建设当中,我感到非常自豪。”社科学院的王淙菲说。

清华精神,成长的加油站

大学的精神与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的教研品格和育人内涵,它高度凝练着大学特有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综合体现着大学的独特气质、科学文化、精神面貌、道德规范等积极稳定的文明成果,对于育人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新生导引课”面向大一新生,针对性开展清华精神与清华传统学习,帮助新生深入了解清华历史和精神。

工字厅、清华学堂、四大建筑和名人故居,在清华园厚重的经典建筑前,在历史名人曾经驻足的地方,老师们用细致入微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同学们树立了更高远的志向。 

学生参观工字厅

也有老师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5周年,邀请了老校友为同学们介绍两弹一星与清华的故事,分享了个人发展应该如何与国家命运前途相结合,让同学们大为触动。结合去核研院200号实践,同学们参观了高温堆、先进反应堆等重点工程实验室,核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让新生大开眼界,更让同学们感到了由衷的自豪。

“新生导引课”的任课教师们不仅让同学们深刻领悟了学校的传统精神文化,还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学校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理念。在胜因院22号,以“全球胜任力”为话题,老师带领同学们对话英国朴次茅斯荣誉市长一行,令同学们大为兴奋,也大开眼界。同学们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侃侃而谈,踊跃提问,给英国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们与英国朴次茅斯荣誉市长一行合影

任课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塑造品行、塑造人格。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德识和大学的精神文化即是学生成长最好的加油站。

积极心态,挫折的粉碎机

大学在个人成长当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和能力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大一又是同学们进入大学后面临挫折的主要关口之一。“新生导引课”主动对新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挫折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战胜挫折。

针对前期大家遇到的学习困难,很多老师邀请了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细致地给大家讲解一些课程的学习经验,帮助大家培养良好的心态,有效缓解了大家的学习压力。“期中考试结束后,老师在图书馆组织了一次考试分析会,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讨期中考试的得失及原因。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我抛开了低落的情绪,也主动调整了自己后半学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根据老师的建议,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开始寻找机会适当放松,感觉学习效率明显提升了。老师还教育我们,要保持一颗上进心,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少一些功利心。”工业工程系的许澔天说。

“针对我们近期遇到的一些挫折和不适应,老师给我们讲授了时间管理的方法,非常实用。其中的‘番茄工作法’非常有趣且有效,很多时候,提升学习工作的效率也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老师所讲的时间管理的相关问题促使我克服了自己的拖延症!”车辆学院的杨洋说。 

参与时间管理课程的学生合影

期中考试过后,“新生导引课”组织大家到中影影视人才培训基地实践,同学们共同拍摄了《红船》《烈火中永生》《我的战争》几部电影中的经典片段。拍摄的过程既严肃又十分活泼,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让同学们的压力得到了很好的释放。“电影中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和感染着我们,我们现在所遇到的挑战相比他们当时面对的困难,显得微不足道了很多。”电子系的戚桂城说。

规划未来,人生的坐标系

大学应重视信仰教育,加强通才教育,施行个性化培养方案,引导青年做好人生规划,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自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统一结合起来。“新生导引课”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发展规划,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未来的人生规划。

有老师邀请了创业的校友来给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些小班的期末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采访优秀校友,他们的经历激励着同学们积极规划并实践自己的人生。最后一堂课上,大家分享了自己对校友的采访。校友们的经历不仅让同学们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也为同学们的未来选择提供了指导。

“新生导引课”更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帮助新生解答情感困惑、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努力明确自身定位、追寻自身价值。

在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中心和航天科技五院,同学们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激发了同学们的科技自信心,一批批航天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激励着大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一些同学参观后表示,多到校外走走,视野才能更加开阔,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脉搏! 

组织学生赴北京航天城参观实践

新闻学院的尹俊雲说:“老师反复向我们强调,在大学期间要努力‘找到热爱,追求卓越’。找到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上努力追求卓越。老师还特别强调‘入校一色,出校万彩’,在大学期间,优秀的模式不是唯一的,不要随波逐流,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生导引课”将让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新生引导,真正从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出发,充分挖掘蕴含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清华大学“新生导引课”课程建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