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船海报国 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新征程
山东交通学院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船舶系党支部入选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山东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支部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船海报国”信念,严格落实“七个有力”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党建“双创”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围绕“强国行”专项行动任务要求,坚持以党建联建为引领,推动优势互补与发展联动;以教育服务为根本,普及科学知识与教育实践;以科技赋能为支撑,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聚合;以实践育人为导向,落实人才共育与能力提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机制,探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新路径,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新征程。
党建联建
筑牢船海报国坚强堡垒
思想铸魂厚植理想信念。支部优化思想教育模式,建立固定和实践双阵地学习平台,建设红色书屋、海洋权益教育馆等校内固定阵地,联系刘公岛、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校外党性教育基地和威海海洋科技馆等船海特色教育基地,筑牢“船海报国”理想信念;用活线上学习平台,引导党员运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和其他线上资源开展学习交流,常态化开展“我来讲党课”活动,制作线上教育课程,积极推送优秀师生、先进集体典型事迹,打破党员理论学习时空阻隔。
党建引领促进业务发展。支部实施“三引领四联系五建设”党建工作体系。支部引领全员,支委带领全体教师,推进融合党建业务发展;督导引领育人,以教学为抓手,以教研室为阵地,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先锋引领团队,党员先锋领航团队破解科研工作难题。支部联系共建,促进政产学研党建业务多方合作;党员联系学生,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骨干联系青年,培养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党课联系业务,党课业务学习融会贯通。通过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办学条件、校企合作、学术交流五个方面的业务水平提升,不断提高船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优势互补推动联建共建。支部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济宁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山东省威海船舶技术服务中心、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企事业单位的支部结对共建,加强与行业企业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交流,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共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支部与威海市环翠区观海社区、塔山社区、助力社区服务中心等驻地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船舶与海洋知识普及与文化宣传、“向海图强,梦启深蓝”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师生群众共同树立建设海洋强国信念。
支部与济宁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
教育服务
打造船海专业教育特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支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获得国际海事工程与科技学会IMarES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核心单位,获批山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发展共同体;船舶与海洋工程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船舶计算流体力学》获评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船体结构》教学团队获评山东交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课堂改革实践项目入选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支部党员承担省级教研课题20余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包括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研课题3项,发表教研教改类论文16篇。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支部着眼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应用型高端人才需求,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共建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针对国内船舶检修检测人才匮乏,缺乏统一培训标准和机构的需求,获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开办全国第一家船舶检修检测培训机构,填补行业空白。与威海市和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共建省级“现代海洋产业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共建订单班和卓越实践班,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建微专业,提供企业员工精准化培训。与山东省威海船舶技术服务中心合作建设“山东省船舶检验实训基地暨技术交流中心”,加强船舶检验队伍建设,提升验船师职业化水平。
传承船海文化精神。依托船舶与海洋专业优势,支部党员前往威海四中、威海市竹岛街道、威海海洋科技馆、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开展船海文化宣传与科普教育,举办“船舶海洋科技文化节”,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船海主题夏令营和社会实践活动。支部与威海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威海市中小学共同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教育创新模式,以船海特色研学课程为载体,从培养关心海洋情感、激发探究海洋兴趣到树立奉献海洋志向,引导学生探寻海洋强国奋进路径,争做建设海洋强国优秀人才。
支部参与组织“船舶海洋科技文化节”
科技赋能
支撑船海产业创新发展
赋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支部通过参加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承办学院科学研究大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程大学、集美大学、中国船级社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深入交流,聚焦海洋强国战略,把握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发展趋势,谋划科学研究方向,致力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威海西港游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博士交流平台,为船海装备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支持。支部参与组建2个山东省科研平台,牵头成立2个威海市科研平台,支部党员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成功申报市厅级科研平台6个。
赋能内河新能源智能船舶发展。支部积极对接沿黄内河航运发展需求,围绕新能源智能船舶建造领域,与济宁能源集团合作成立“山东交通学院济宁港航教育科技服务中心”,与济宁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绿色智能船舶数智化建造研发创新中心”,开展内河绿色船舶数智化建造标准制定、河海直达新船型技术开发、内河绿色智能船舶数字化建造、数字孪生船舶智能化运维等工作。
赋能地方船海装备产业发展。支部牵头成立“威海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联盟”、“威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协会”,促进船海科技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人才技能提升,加快船海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培养涉海高端人才。参与“山东交通学院现代海洋产业学院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获批威海高区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项目实施单位,促进高校知识产权有效管理与转移转化,服务地方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发展。与威海念扬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山交念扬船舶设计研发中心”,以船舶设计与研发为牵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产业技术发展。
支部牵头成立威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协会
实践育人
建设船海人才培养高地
课程思政聚焦立德树人。支部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立“海洋强国 育人领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持续涵养“船海报国”精神价值,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挖掘课程思政育人潜能。严格落实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方案》,围绕“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目标,以多元课程建设为重点,创新构建“思政贯穿”多元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三全育人聚焦学生成长。支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结合船海专业学生特点,导师负责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方位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生活帮扶等方面全过程指导。突出船海学科专业特色,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国家级金奖,获得高水平学术科技竞赛国家级奖项50余项,省级奖项200余项。
校企合作聚焦岗位实践。支部探索实施“3+1”本科生培养方案,每年为大四学生提供为期一年的定制化企业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一线岗位工作经验,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无缝衔接。针对学校工科专业学生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愿望和从事海洋工程领域工作的需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设“船舶设计与建造工程”微专业,帮助工科专业学生拓展船海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入职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的岗位适配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室科研项目和企业现场工程实践,锻炼学生学科创新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
支部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现代海洋卓越实践班
面向未来,支部将持续加强党建引领、产教融合、科研协同与平台建设,不断拓展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凝聚育人合力,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船海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