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实践育人:环保科普与资助宣讲奏响基层服务“协奏曲”
7月2日,韶关市大塘镇迎来了一群青春的身影。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绿色先行”环保趣味科普实践队携手“蒲公英信使”资助理论宣讲团,以双队并行、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在乡镇街头与校园课堂共同唱响了一曲服务民生与教育公平的青春交响。
实践团队通过“环保科普+政策宣讲”的精准服务,累计覆盖500余人次基层群众与学生群体,现场收集有效调研问卷260余份,让政策图解手册变“民生宝典”,将绿色理念播入心田,彰显了高校实践育人“双线赋能”的强大动能。
一、绿色理念“进万家”:村民手中的科普手册变“护士指南”
“绿色先行”队员在大塘镇街道,用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为居民详细解码环保生活的意义与实践。队员围绕厨余垃圾资源化、白色污染的长久危害等主题展开科普讲解。65岁的李阿姨听队员们解释一颗废弃电池竟可污染数平方米土地后,感慨道:“真是开了眼界!以后一定不乱扔。”居民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践行意愿。
与此同时,蒲公英宣讲团则用清晰明了的“政策图解+案例计算”,在助学贷款咨询台前为务工人群厘清“教育投资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指南》等材料因其实用性被现场群众争相取阅。青年学子为梦想铺就道路的政策宣讲解除了家庭的后顾之忧。
二、精准施策解难题:民生数据收集助推服务“深一度”
活动中的“双调研”环节设计巧妙且直指实践育人核心诉求。“绿色先行”团队聚焦“农村村民居住环境改善”问卷,深挖村民对环境优化的需求与认知现状;“蒲公英”团队则从“广东省国家助学贷款问卷”中倾听群众对贴息政策与贷款年限的反馈期待。
这些一手资料将凝练为详实的调研报告。后续精准施策有了扎实依据——环保科普内容可依村民痛点定制更新,助学宣讲重点亦可精准贴近群众关切,真正实现民呼我应、民需我为的服务闭环。
从田间地头的实用科普到惠民政策的温暖递送,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学子的脚步丈量民生所需、双手传递育人价值。他们以环保与助学双线实践作答时代的问卷:当青年智慧遇见乡土中国的脉动,环保的种子便能在政策的沃土中扎下深根,基层一线升腾的教育希望由此绵延不绝。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