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联”动教育实践,“建”证科技产业腾飞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教师党支部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紧扣“联学联建、赋能地方、成果转化、协同育人”目标,按照“组织共建、活动共办、成果共享”的思路,推动校地企互融、产学研共促,以扎实行动奋力答好“教育强国,高校基层党支部何为”时代课题。
支部现有党员43名,其中博士7名,硕士29名,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5人,获评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个人、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巾帼建功标兵、江西省技术能手等31人次。获评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第三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和省直机关第二批“四强”党支部。
党建联建,编织协同发展“同心网”
党支部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为核心纽带,积极拓展党建联建的广度与深度,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发展网络。
校际联动,共促专业发展。党支部以落实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为核心,积极参与校际联动活动。围绕党和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搭建技能竞赛平台,成功承办第八届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基于容器云大数据应用开发赛项等,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筑牢基础。举办全省数学建模竞赛研讨会,面向全省69所院校分享经验,支部书记作为高职唯一代表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与应用研讨会上作大会报告,分享“科教融汇”新范式。支部书记受聘为江西省高校产业导师,与赣南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合作,联建赣南医科大学心理评估实践课程,义务帮扶赣州市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全市技工院校数字心理测评全覆盖,指导完成赣州市16所技工院校心理测评工作。
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推进与深圳财盈通科技有限公司、珍岛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创”平台。与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共建自然资源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与江西国悦健康大数据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数字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义务服务中小学师生10万余人。党员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制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形成产教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协同创新的教育发展新生态,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人才培养与行业职业标准无缝衔接。
与企业联合开发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平台,服务中小学师生10万余人
校地共建,服务地方发展。情系乡村教育,对会昌县站塘乡站塘村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教育进行全覆盖帮扶,派驻支部党员42人次进村担任“童伴妈妈”,开展了21次周末益智兴趣课,显著增强留守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自然资源部定点帮扶点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共联共建,打造夏潭村数字乡村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IT技术,结合智能感知设备,实现村民服务一张图、党员服务一张图、自然资源要素一张图、综合治理一张图、乡村产业一张图。
教育服务,开启育人育才“智慧门”
党支部充分发挥教书育人、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和资源优势,结合推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做示范勇争先,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担当有为。
深化品牌创建,创新育人模式。擦亮“数学建模”金字招牌,传承20年数学建模之路,以“教师初心”传承“党的初心”,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支部书记带领党员教师团队独创“三维融合、三课融通、三阶递进”育人模式,指导学生将数学建模、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打造竞赛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实践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的“高阶学习”课堂。带领学生4次斩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杯、44次摘取全国一等奖,同时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斩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获同类院校最好成绩,《中国教育报》两度对其及团队进行专题报道。开发的教材和课程服务职业院校学生50万人次,培育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国家级奖励获得者300余人,省部级奖励获得者1000余人。
《中国教育报》对党支部育人成效进行报道
深耕攀岩运动,服务国家发展。支部党员担任中国大学生攀岩队主教练、江西省攀岩队总教练,深耕攀岩运动28年,助力学校竞技攀岩运动获得23项世界冠军、28项亚洲冠军,260余项项全国冠军,5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荣誉奖章,有力支撑了学校“中国攀岩运动的摇篮”的称号。支部党员积极参与援藏项目,对接援助西藏登山学校,培养14名西藏攀岩运动员,以自身的攀岩运动优势和特色为西藏职业院校发展贡献力量,提升攀岩运动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撑力。
推动交流合作,服务“一带一路”。支部党员作为核心骨干参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探索中国文化,开启中文+神秘地质寻宝之旅”;作为“尼日利亚中材国际中文工坊”的主讲教师参加“中文+职业技能”管理人员国际线上培训授课,服务尼日利亚中文工坊6个教学班级,132名海外员工的国际中文培训任务,为企业培养懂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走向国际提供文化技术服务。
科技赋能,点燃产业升级“加速器”
党支部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创新,为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聚焦科学研究,攻克技术难题。积极响应赣州市政策号召,支部书记受聘为数字公司科技副总、合作企业科技顾问,服务企业解难题,指导技术研发项目十余项。通过建立“书记领题、专班领路、先锋领跑”的“三领”科研模式,立足交叉学科,把准学术前沿,集智创新。聚焦国家自然资源重大发展战略深化科研创新,深耕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正反演上的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JCR一区期刊Computers & Geosciences和地球物理领域权威期Geophysics上发表。针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非光滑边界对科学研究产生的偏差问题,提出了分形这一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一些地质模型或动力学方程,将其推广到分形意义下,运用变分法从理论上研究分形性质,取得了丰富成果,发表了相关SCI论文6篇。近三年,党支部科研攻关团队主持省自然资源厅重点科技项目、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等4项,发表SCI高水平论文12篇,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6项等。
党支部书记(第一排左三)参加高校科技服务“走园入企”专项行动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推动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支部书记带领党员攻关小组,开展“党支部活动+产业升级”一线调研,并与亚洲单体最大的家具产业备料中心——南康市龙回共享智能备料中心达成了其第二代智能集成化生产线的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协议。在联合攻关小组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木料分选的自动化升级,带动家具产业关键节点的智能示范,推进南康家具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并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4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1项,把科技论文写到了家具产业的生产线上。支部将党员攻关小组建在项目上,将党旗插在农村公路上,党员骨干先锋示范,采用5G+云计算技术构建了区级农村公路的建、管、养大数据中台,基于AI算法实现路面损害图像的智能识别等,相关研究工作直接促进了南康区数字交通建设。近几年与合作企业完成相关技术服务项目4项,合同费用达754.5万元,打造了服务赣州苏区一个又一个新典范。
实践育人,锻造担当时代“生力军”
党支部坚持实践育人理念,为学生搭建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努力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政治责任。党支部充分发挥学校地处赣南原中央苏区的优势,把课堂设在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瑞金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于都长征第一渡、兴国县将军馆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主题党日、“一线课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寻访红色遗址、聆听红色故事、祭奠革命英烈、参与情景教学、开展实地走访、进行交流研讨、聆听微党课、举办故事会等形式,用苏区人物、苏区故事、苏区精神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激发广大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作品《给长征战士的一封信》荣获全国一等奖。开展“师生共创”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获评全国一等奖6项。
打造特色项目,融入社区治理。党支部与赣州市蓉江新区领悦社区联建共建,打造“校社党建联盟”系列活动,组建“向心力”党员师生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党支部充分发挥体育、英语、学前教育等专业特长,精准对接社区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元化实践活动,开展“红色剪纸照党心 非遗传承爱国情”非遗剪纸,“舞动指尖情、献礼祖国心”手势表演等教育服务活动,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锻造出一支担当时代重任的“生力军”。
党员师生深入社区开展特色活动
社会管理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教师党支部将坚持党建引领、守正创新、开放提升、担当实干,推动政治建设有高度,组织强基有力度,教育服务有广度,创新发展有精度,服务贡献有深度,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突出师生共育、教学相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