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项目 | 青春迈动:行走中的“大思政课” 行走羌山,挺膺担当

发布时间:2024-10-14 10:21:10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特色”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构成。

2024年暑期,为进一步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和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围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活动主题联合开启“青春迈动:行走中的‘大思政课’”大型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奔赴祖国各地,用脚步丈量山河、凭实践感知中国。本期展示经纬织梦·“非遗”致远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活动风采。

经纬织梦·“非遗”致远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悟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条主线,采取实地考察、现场参观、社会调研等方式奔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开展参观羌族文化博物馆、采访非遗文化传承人、学习非遗文化生产技艺、寻访北川红色遗迹、祭奠北川地震遗址遇难同胞、调研石椅子羌寨乡村振兴等系列活动,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学思践悟、挺膺担当,共同书写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中的“大思政课”。

微信图片_20241014101225.jpg

主线一:行走羌山 云端拾遗

栖身山腰,云雾为伴,在四川省绵阳市居住着这样一个民族,因为坐落于高山山腰上的村寨,他们也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经纬织梦·“非遗”致远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慕名而来,在这如仙境般美丽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启了一段“行走在云端”的“拾遗”之旅。

调研的第一站,实践团来到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在这里见证了一位传承人的坚守与期盼。在羌绣传统刺绣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女士的娓娓道来中,实践团成员们逐渐了解了羌绣技艺的古今演变,更能理解陈玉珍女士定下“做羌绣,就像做人,择一事而终一生,都要经历岁月的考验……”这一家规的深意。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她始终奔走于羌绣传承与发展的第一线,从08年灾后重建的羌绣训练班到20年以“订单制”打造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服务新模式,为当地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再到近年的“天才妈妈·梦想工厂”计划,陈云珍通过自己“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坚守带动羌绣成为脱贫增收新产业,向世界展示羌绣的独特魅力。这堂生动的“思政课堂”帮助实践团成员从羌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中拾得羌绣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收获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宝贵经验。

参观羌绣体验馆.jpg

参观羌绣体验馆

学习羌绣技艺.jpg

学习羌绣技艺

调研的第二站,实践团来到了大禹陈列馆和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了解大禹故里的文化传承故事。禹生石纽、治水伟业、禹训家风……在一个个动人故事中,实践团成员数次被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从大禹的英雄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淬炼自己的品格,做一名挺膺担当、乐于奉献的时代新人。实践团成员魏禹如谈到:“我是重庆人,老家在北川。参观了大禹陈列馆、聆听了大禹的故事,我才深刻理解到我姓名中‘禹’字的内涵和深意。我感到无上光荣而又重任在肩。今后,我亦将做大禹精神的传承者,将中华民族公而忘私、自强不息的的精神代代相传、薪火永续。”

调研的第三站,实践团深入北川社区开展了生动有趣的羌绣文化宣讲活动,将羌绣文化的种子传播到大街小巷。在新川社区的社区书屋,实践团成员们向孩子们介绍羌绣的技法特点、色彩运用、传承意义,在激发孩子们对本土文化兴趣的同时,提升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羌绣宣讲.jpg

羌绣宣讲

主线二:峥嵘岁月 红色基因

致知力行,继往开来,回首峥嵘岁月,新时代青年肩负着传承革命文化的使命与赓续红色血脉的担当。

走进北川党校的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行大字:“红军血战千佛山,至今未忘过北川”,这是开国少将魏传统的题词,是这位将军对北川的深刻记忆。“仅4万民众的北川就有50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妇女儿童拥军支前,为8万红军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后勤保障与支援……”通过实践团带队老师魏世平生动的讲解,北川人民筹粮运粮,修路搭桥,男女青年踊跃支前参军,为红军打通北川峡谷通道顺利西进的动人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参观党史馆.jpg

参观党史馆

峥嵘往昔历历在目,英雄事迹声声入耳。望着那入木三分的石刻标语,岁月不曾让那份激情流逝半分;听着魏老师讲述的英雄故事,那一件件沉淀着岁月的历史文物仿佛也冲破时间的禁锢,真实地再现在实践团成员面前。实践团成员吴雨凡表示:“行走在往昔,这堂穿越古今的思政课带着我们回到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将先辈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的光荣创举生动地展示在我眼前。我将怀揣着同样的热忱与坚持,不忘来时路,将伟大抗战精神这一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不竭动力。”

主线三:敬畏自然 山河重生

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征程中,实践团成员深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开展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学习与体验之旅。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与祭奠,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勇气与重建的思索与追问。

北川老县城的废墟之上,自然之力的无情展现令人震撼,同时激发了同学们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对抢险救灾英雄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敬意。通过讲解员及北川羌族自治县母鑫玥副县长的详细介绍,同学们对北川的灾后重建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北川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成为了一曲动人的赞歌。从自救互救到异地重建,从干部群众的坚守岗位到全县上下的齐心协力,北川的重生之路充满了不屈与希望,北川人民最终将一片废墟建设成为了一个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参观地震遗址.jpg

参观地震遗址

实践活动的高潮部分,同学们走进石椅羌寨,亲身体验了震后北川人民的新生活面貌。村民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依托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了乡村振兴。如今的乡村振兴“好样子”石椅羌寨设施完备,人民生活幸福,处处散发着蓬勃生机。石椅羌寨的蜕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它融合了特色农产品、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为全球灾后重建与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于石椅羌寨合影.jpg

于石椅羌寨合影


总结:学思践悟 共谋新篇

“行走中的大思政课”上,实践团成员们用脚步丈量羌乡大地,用眼睛发现传统文化之美,用耳朵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用心灵感悟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生机,将课堂小思政与社会大实践紧密结合,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更助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化传播。行走在北川,实践团成员们收获了许多,也决心将这样好的方法继续推广下去,帮助更多高校学子在北川体验到别开生面的价值引领和思政教育。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通过政协系统《社情民意》渠道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北川文旅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提高活动针对性实效性》《优化北川社会实践资源,助力地方文旅发展》。截至目前,实践团提交调研报告已被绵阳市采用并报送四川省政协。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北川将与各大高校建立合作机制,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与北川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此处输入,又在此地输出。从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到羌族民俗博物馆,从热闹的巴拿恰步行街到神秘的石椅羌寨,实践团的足迹由点到面,由浅入深。这场别具特色的调研之旅为实践团成员们带来一场羌族文化盛宴,也为北川发展带来了青年的智慧和力量。愿新时代青年带着这份温暖和力量继续出发,一路前行……


文案 | 吴雨凡 魏禹如

排版 | 严婷文

审校 | 廖莹文

审核 | 曹原 张文洁


微信图片_20241014100147.jpg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0 条)

    暂无评论
    上外英院与重大外院赴四川绵阳北川开展羌族文化非遗传承暑期实践项目,共同书写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中的“大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