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23日6版
天津大学新工科课堂(摄影 赵习钧)
通讯员刘晓艳
2019年11月底到12月初,天津大学在全校围绕“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掀起了持续一周的大讨论。在此期间,学校发布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
在向全校师生阐释这个方案的时候,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将它形象地比喻为“一栋房子”。
房子的“屋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梁”是学校“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四梁和屋顶的是德、智、体、美、劳五大育人体系,即此次改革推出的:德育铸魂计划、智育固本计划、体育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劳动教育淬炼计划。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则是这栋房子牢靠的“地基”。照亮这所房子并让它温暖的“阳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责任。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5所高校之一。此次提出的改革方案,率先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有机融合,构筑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树人体系,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天大改革路径和方式。
方案:构建育人的好“土壤”好“生态”
校长金东寒用“三个迫切需要”来形容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迫切性: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迫切需求;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迫切需求;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求。
金东寒坦言,现在大家都在提“未来教育”,而未来世界是多样和不确定的。站在终身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人才培养工作,试问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否培养出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到底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生态?
一连串的问题,带出的是学校对于自身人才培养的反思:针对育人目标,培养举措够具体吗?有没有落实到全员的岗位责任书上?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不是牢固……
怎么改?改革方案给出了答案。在金东寒看来,改革就是为育人提供好的“土壤”和好的“生态”。
“五育并举”中,“德育铸魂计划”构建“家国情怀”的通识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日常思政融会贯通的德育体系,让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智育固本计划”则通过专业教育、贯通培养、科教协同构建起可应对变化、塑造未来,时代所需的一流人才智育体系;“体育强健计划”以身心健康、锻炼习惯培养和校园体育文化为重点,改革课程设置、教育模式和考核模式,引导学生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美育浸润计划”则通过高地建设、审美教育、体验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立美能力;“劳动教育淬炼计划”强调从生活劳动、专业劳动实践和公益劳动三个维度,实现劳动教育的三层次目标:具备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系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具有乐于服务奉献的劳动精神。
筑牢“地基”,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校也将以“岗位说明书”的形式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育人职责,将《天津大学师德公约》要求融入岗位职责中,出台岗位“工作行为规范”和“负面清单”;从招生、入学、培养到毕业,对学生实现全环节、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同时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关键环节,分层次、分阶段教育;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从线上线下的空间维度,营造“一草一木皆育人”的环境氛围。
探索:回归大学的初心和使命
就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闭幕会召开的当天,天津大学发布本研贯通人才培养实施办法,打破学科藩篱和专业壁垒,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
事实上,近年来学校密集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改革举措。出台《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打破专业的限制按大类招生,实行“无门槛”的专业转出机制,实行完全学分制;探索思政课“授课小组制”,协同思政队伍、教学方式、育人环节,推动思政课协同联动;发布天津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2017年新工科“天大行动”吹响新工科建设号角,2019年4月底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发布;9月首个新工科人才培养校级平台新生开学,天大新工科方案正式进入实践阶段;课外体育锻炼纳入本科生必修课;校内开辟劳动教育体验基地……
而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综合改革探索则开始得更早。全面深化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改革;推行“3I·4C”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打破导师终身制,使导师由“资格”转变为“岗位”,改革导师责权机制,形成更加年轻、更具活力的导师队伍;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新建首批21门面向人工智能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课程……
改革方案后,校内连续召开了18场专题宣讲会,覆盖30个院级单位,近千名师生参与研讨。
“编辑一本好教材可能花费3—6年时间,同样时间精力的付出,在科研上能出更多的成果,晋升更快。”“育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不搞假大空,做学生真喜欢、有启发的活动。”……师生的集中讨论中,汇总的建议、意见足足有数百条。
“讨论热烈,正反映出师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关心和热情。”在党委书记李家俊看来,推动综合改革,就是回归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认识、再提高、再深化。
愿景:让学生发生很好的“化学反应”
改革方案形成了天津大学未来几年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施工图”:
未来扎根“兴学强国”的文化土壤,形成至少包含200门涵盖不同类别课程的高质量通识课程群;至2021年开设10门以上与思政课必修课相配套的系列选修课;重点建设专业关键核心课,增开选修课,为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留白”;科教协同,重点研发项目要吸收本科生参与,2022年全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比例达到20%;本科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即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筹建人文艺术学院,培养兼具艺术修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复合人才;开设20—30门艺术公选课、网上公开课,将美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必修课;美育活动到班级、到宿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生活劳动从宿舍抓起、进行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和岗位体验,形成系列“劳动+学科”通识教育类课程和“专业+劳动实践”重点课程,实行校园卫生责任包干制,设立“天大劳动周”,更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
精仪学院教授刘铁根用做学生“成长全过程的传感器”“成长全方位的解调仪”和“成长全覆盖的检测仪”来形容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在这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教师看来,教师的责任和爱是光:不仅能照亮每个角落,还可以给人以希望和引导,让每一位追逐奔跑的人可以触及到光所及的远方,让学生可以在敞亮的房间学习,可以在温暖的阳光下生活,可以在明亮的阳光下成长。
而在金东寒看来,通过好的“土壤”好的“生态”,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熔炉里发生很好的“化学反应”,才能培养出具有天大品格、担当天大使命的时代新人。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12/23/content_574485.htm?div=-1&from=timeline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