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怀揣热忱奔赴蓟州区,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农业基地与红色遗址。成员们在实践中解锁乡村振兴密码,厚植家国情怀,让青春的光彩在扎根乡土的行动中热烈绽放。
扎根裕泉庄村:解锁紫玉米的“助农密码”

实践团首站走进裕泉庄村,将目光聚焦于当地特色支柱产业——紫玉米。在研讨中,村党支部刘书记向实践团细致介绍:“咱们这紫玉米,可是名副其实的‘紫黄金’!”他指着样品解释,紫玉米轴中蕴含的高含量花青素,正是其区别于普通玉米的“发展密码”;而用紫玉米粒加工成的饲料喂养家禽,不仅让禽肉更紧实鲜美,还多了份天然营养,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更让成员们眼前一亮的是,已经围绕紫玉米研发出多元产品,如即泡的茶包、冲泡式的固体饮料、醇香四溢的紫玉米酒等,产品类型多样,既满足了年轻群体“省时便捷”的需求,又契合了老年群体“健康养生”的偏好,真正能让“紫黄金”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为全面摸清紫玉米全产业链“脉络”,实践团主动深入生产一线探寻:走进加工车间,成员们围在流水线旁仔细观察,清洗、冷萃等标准化初加工步骤清晰呈现,让成员们直观了解玉米从“田间食材”到“加工产品”的转化细节;来到田间地头,大家亲手触摸长势喜人的紫玉米棒,近距离观察叶片长势与土壤状况,和农户交流种植周期、施肥技巧,一步步理清从“田间种植”到“车间加工”完整链路。


在对紫玉米的种植情况和产品进行深入了解后,实践团成员发挥专业优势,围绕村内特色农产品紫玉米,精心策划拍摄宣传视频,生动展现其种植环境、生长特性及营养价值,有效助力提升紫玉米知名度与市场吸引力,以青春实践为乡村特色产业注入新活力。
刘书记说,“一心一意干一件事,终会成功。”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玉米“紫黄金”终会从裕泉庄村走出去,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探访韩家筏村:感受现代农业的“科技力量”
从特色种植的深度调研,到智慧农业的实地探访,实践团的乡村实践第二站来到了韩家筏村。一踏入村内的现代化农业大棚,成员们便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变革——这里没有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被动,取而代之的是智能灌溉、智能控温系统的精准运作。通过科技手段,工作人员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灵活调节每个大棚、甚至每片种植区域的环境参数。这种“按需调控”的科技手段,让原本依赖经验的农业生产,变成了可监测、可调控的高效作业,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让作物长势更稳定、产量更有保障。

交谈中,大棚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基地还积极引进台湾韭菜、台湾桑葚、长形猕猴桃等特色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填补了本地特色果蔬的空白,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更因为品质好、市场认可度高,拓宽了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
而让实践团成员更感震撼的,是韩家筏村跳出单一农业发展模式,在光伏产业与康养服务领域展现的创新魄力。该村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利用闲置房建成800平方米康养中心,不仅丰富老年生活更吸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闲置公共用地则安装3000多片光伏板,同步建成阳光房与生态停车场,完善设施且增加集体收入。这种将资源盘活与民生需求、产业增收紧密结合的智慧,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走进陈家庄民俗文化馆:感悟“顺应天时”的农耕智慧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强”起来,也要文化“活”起来。为在调研农业发展脉络的同时,读懂乡村文化的根与魂,实践团走进陈家庄民俗文化馆,在沉浸式参观中探寻农耕文明的历史印记,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

文化馆内,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展区满是岁月沉淀的温度,集中陈列清朝北方农耕器具原件,犁铧的锈迹、耙齿的磨损、镰刀的弧度、石碾的纹路,清晰勾勒出当时农业技术水平。旁侧的“农耕文化”板块更具巧思,通过图文展板搭配场景模型,顺着春种、插秧、锄地、割麦、丰收的农事时序,还原北方农民顺节气劳作全过程,展现传统农耕“顺天应时”的智慧。
同时,馆内还精心还原清朝民众多元生活图景,其中纺织与手工劳作场景格外吸睛:老式纺车、“打麻结”的工具及成品麻线,一步步展现麻料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技艺;宣纸制作工艺展区则借详实图文与完整工具组,清晰呈现从树皮处理、纤维捶打,到纸张成型、晾晒的全流程,让传统手作的匠心跃然眼前。
馆内200余个人物造型与3000余件老物件,共同搭建起沉浸式的农耕文化课堂。实践团成员们不仅驻足细看、认真记录,还亲手体验了石磨豆浆——握着磨杆缓缓转动,看着黄豆渐渐变成乳白色的浆液,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劳作的乐趣。

这场寓教于乐的文化探访,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农耕文化不仅是乡村的历史记忆,更是滋养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而这份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也将成为成员们后续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青山岭战备台:触摸“永不消逝”的电波
如果说乡村实践是“看发展、助振兴”的实地探索,那么青山岭备战洞之行,则是一堂深刻的“学历史、强信念”的国防教育课。这座深藏于山腹之中的国防工事,以其宏大的规模、复杂的坑道设计和厚重的历史底蕴,瞬间将实践团成员带回“备战备荒”的峥嵘岁月。当成员们走进这座深藏于山腹的国防工事,宏大的洞体规模、纵横交错的坑道设计、随处可见的历史印记,瞬间将大家拉回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峥嵘岁月,让人不由得对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心生敬畏。

这座地下防空洞,曾是天津广播电台的备战区,如今仍完好保留着当年的战备风貌。洞内布局清晰规整,发射机房里的老式设备、动力机房的管线设施、学习室的标语展板、配电室的仪表装置,每一处细节都精准还原了当年的工作场景,仿佛能让人听见昔日电波传输的嗡鸣、工作人员忙碌的脚步声。
实践团成员们沉浸式参与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亲手敲击摩斯密码的体验——指尖在按键上按出长短交错的节奏,模拟着当年传递信息的场景,在“嘀嗒”声中真切感受“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那份坚守与担当的魅力。据介绍,这座防空洞呈“几”字形走向,全长308米,总面积超1200平方米,它不仅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者”,更在岁月流转中成为传递国防精神、培育爱国情怀的生动课堂。

走出防空洞,实践团成员们仍沉浸在历史的厚重感中。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探访让自己对国防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那段岁月里的奋斗精神,也将成为未来助力乡村振兴、勇担青春使命的强大信念支撑。
从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到传承红色基因的“学习者”,“薪火乡传”三下乡实践团始终以坚实脚步丈量乡土大地,让青春身影留在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第一线。
实践团以“三下乡”为纽带,化身连接校园与乡村的“传火者”——既把农产品宣传思路、智慧农业理念等助力乡村发展的“薪火”送到田间地头,也把乡村的产业经验、文化故事与精神财富“传”回校园,让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最终在知行合一的实践里,共同书写出一份兼具乡土温度与青春厚度的实践答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