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 】润心灵 强素养 重提升—大学语文实践探索

2020-04-18 14:03:12 李晓琴

编辑按:作者李晓琴,初教一支部党员,在疫情期间如何适应教学实际需要,有效开展教学,推进课程思政,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成为《大学语文》任课教师积极探讨、研究的课题。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本该重返校园的日子,却因为新冠疫情肆虐一再延迟。特殊时期,面对特殊教学方式的挑战,如何落实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适应教学实际需要,有效开展教学,成为《大学语文》任课教师积极探讨、研究的课题。

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除了要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运用汉语阅读、赏析、写作等能力,还要注重挖掘优秀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生命感悟、哲学思辨、生态文明等“思政元素”,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尤其要把当前的疫情和灾难作为特殊教材,抓好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正契合了“大语文教育”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传授语文知识与激励、教育学生有机结合起来的思想。在课程负责人的组织下,课程组7名任课教师遵循“大语文教育”思想,结合当前疫情实际,认真组织教育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提高认识,准确定位

信息化教学是当下的教学急需,也是未来的教学趋势。相对于线下的课堂教学,线上平台教学需要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方式四个教学活动基本要素进行重构。为此,教师除了要提前熟悉网络教学平台操作,做好从教师到主播、从主导者到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准备,还应充分考虑线上教学受网络制约,有其滞后性的局限,需提前整合并发布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力求扬长避短,发挥线上教学优势,与线下教学形成合力,确保“平台变课堂,效果不打折”。

二、精心准备,团队协作

(一)统一教学内容

线上教学前两周,课程组教师就共同商定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具体为:第一部分:开学第一次课。以“由全民抗疫引发的思考”为话题,由任课教师结合当前举国上下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以PPT授课,相关视频、文章分享,课堂讨论、作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第二部分:超星学习通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包《大学语文》(华东师大版)中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部分章节;第三部分:教材《大学语文》(朱保贤主编)中第七至第十二单元中指定作品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应用文)。

(二)明确教学目标

本学期,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以期达到三个目标:

1.通过讲述、分享在抗击疫情中涌现出来的逆行英雄的感人事迹,分析、讨论疫情爆发的原因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发挥《大学语文》课程人文精神传承、道德熏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通过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发展概况及代表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赏析经典,领略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3.学会分析、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做好课前准备

1.创建教学课程,加强教学团队管理。课程负责人李晓琴老师负责拟定学期教学计划,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教学资源包,在平台创建了《大学语文》课程,并通过克隆课程,发送给教学团队中的其他任课教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统一。

2.加强团队合作,共享教学资源。为保证“开学第一课”的教学效果,李晓琴老师制作并分享了开学第一课“由全民抗疫引发的思考”教案、教学PPT,严义卿老师收集分享了《面对疫情教你如何有效防控》视频,杨晶晶老师收集分享了相关文章《疫情之下,我们要重新交给孩子的10件事》。任课教师还通过QQ群、教学团队管理交流、分享线上教学的经验和方法。杨兰老师将自己收集的“家国之恋”、“儒家伦理”等教学资料上传平台,帮助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吴琳、朱修芳、黎秀康老师克服外出学习、网络不畅的困难,提前联系学生,做好线上教学准备。

三、因材施教,彰显特色

(一)注重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对统一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个性化教学设计,提出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参加专升本、教师资格证考试及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变“接受型讲授法”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法”。除了利用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包,采用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参与教学话题讨论,提交相应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学外,课程组老师还尝试利用超星平台、腾讯课堂等进行教学直播,既拉近了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使自己有了化身“网红主播”的特别体验。

(三)将“大语文教育”思想融入教学实践

教学中,教师除强化语文基础知识,还注重引导学生从艺术特色、主题、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感受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将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仁爱担当、生命感悟等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真正将“大语文教育”思想融入教学实践。

(四)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营造教学氛围。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当地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声像并举、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声情并茂、及时沟通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声音图象相结合,营造了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同时,通过资源共享,给学生推荐经典文学名著、优秀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四、多措并举,确保实效

(一)练习巩固,检验教学效果

除了课堂上的互动问答,课程组教师还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发布讨论话题,布置相应的作业来检验教学效果。从线上教学两周以来的教学反馈和平台数据统计来看,教学效果良好。除少数学生因网络原因不能按时参加教学互动和提交作业外,绝大部分学生能按时签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提交了话题讨论答案,上交了有关疫情的思考和感悟的作文,完成了相关章节的任务点。从话题答案和作文完成情况看,学生对疫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能通过在抗击疫情的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的了解,深化到爱国、敬畏生命、责任担当等主题,达到了立德树人、润泽学生心灵的目的。学前A1912班张祥祥等同学还写出了立意深刻、感情真挚、见解独到的文章。从章节任务点的完成情况看,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唐代文学发展的概况及相关的作家作品知识。

(二)科学考核,注重能力提升

《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方式为校级闭卷考试,主要考核文学常识、汉语基本常识、写作基本知识等。为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学生的期末成绩主要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卷面成绩占50%,平时作业、网络平台学习情况、学习态度、考勤占50%。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发挥的考核办法。如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演讲、征文等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比赛,对获奖学生在平时成绩中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将听课记录、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纳入平时成绩考核,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非常时期,特殊教学,《大学语文》任课教师一定会坚守教育教学岗位,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努力完善自我,在教学实践中净化学生心灵,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让我们一起静候“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的锦绣春光,共待久别后的校园重逢!

责任编辑:肖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疫情期间如何适应教学实际需要,开展教学,推进课程思政,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成为《大学语文》任课教师积极探讨、研究的问题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