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1/5,特困生大概占5%。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每年投入自有资金2000余万元,坚持资助与激励、资助与教育相结合,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深度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完善了“奖、贷、勤、助、补、缓”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助力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成长成才。
一、勤工助学济困育人的具体做法
(一)供岗充足,做到应助尽助
学校根据学生需求,结合校园岗位特点,在助管助研、讲解服务、室内保洁、巡逻值守等方面设置大量勤工助学岗位,统一发布招募信息,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学校常态化供岗1000余个,每月勤工助学津贴超过50万元,极大缓解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每年2万余人次参与勤工助学,基本上不出校园,做到应助尽助。
(二)管理规范,严管关怀同在
学校制定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助学金评选向有勤工助学经历的学生倾斜,首创勤劳奖学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克服困难。用工部门安排指导老师对学生全程关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劳动指导和绩效管理。资助中心联动学院对岗位和薪酬实施动态监控,坚持通过电话抽查、现场检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跟踪回访,对短期内劳动量突增的学生,主动跟进,了解原因,帮助解决困难,确保工作学业两不误。
(三)创新模式,助学创业同行
学校探索勤工助学“创业+”模式,实现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融合发力,搭建多元化“能力提升”平台,通过创业的方式开展勤工助学。一是部分岗位实行包干模式,由用工部门核算标底,公开招标。学生自主组队、自主策划、参与竞标,中标团队按合同要求完成任务,获得相应报酬。全校现有14支勤工助学创业团队,年累计参与学生2000余人次。二是学生团队以公益创业的方式负责校内部分文体场馆运营,如美术馆、延安精神教育馆、星辰书屋等,定期根据绩效“以奖代补”给予团队资助。同时在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专设赛道,对优秀公益创业团队进行展示和表彰。三是学校设立“创业训练营”,搭建劳动锻炼与社会实践平台,为寒暑假留校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以“辛丑之冬-双创冬令营”为例,60名同学入营,获得4000-7000元不等的助学津贴。
(四)部门协同,保障学生权益
学校商贸中心联合校内商家为学生提供了近200个助学岗。资助中心、商贸管理中心、保卫处等部门协同,对校内商户和勤工助学学生备案登记,开展安全法规培训等,进一步规范校内商户用工行为,保障在商户勤工助学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关键在“勤”,是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核心在“学”,通过诚实劳动,助力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锤炼品格,在管理团队中学习知识、训练创新思维,最终提升综合素质,成就自己,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一)助力劳动育人落地
勤工助学强化劳动观念,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让学生真正“勤”起来。2021年秋季学期,全校学生生均参加公益劳动3.3小时。
(二)助力提升综合素质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不仅没有耽误学业,还产生了不少学霸,多名学生顺利考研或升本,程彩琦、张夕霞、刘鑫、张聪、饶盼等先后获评“国家奖学金”。张宇豪编写了《武生院植物志》,被多家媒体报道。刘鑫在省级健美操比赛中取得5个特等奖。一批勤工助学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锤炼了品格,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钱学森纪念馆的张琼、高晓渔等多次在省市级讲解比赛中获奖,承担重要接待任务。
(三)助力创新创业实践
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积累了创业经验,得到了创业有关指导和训练,甚至着手创办自己的小微企业。“柳园餐具洗消团队”的马玉寅获得校“长河-金秋杯”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小蜜蜂团队”的饶盼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湖北省铜奖,现已注册成立了公司。吴清杰、杨鹏飞等在校长期勤工助学的校友,毕业后逐渐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并开始反哺社会。
(四)“自助—助人”的跨越
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学生公寓保洁团队35%的成员同时担任了楼栋网格员,参与楼栋管理,推动实现“垃圾下楼”,促进“无烟楼栋”建设,为平安校园建设作出贡献。王黎组建团队负责西园宿舍物业服务,深受好评。龚川帮助山区孩子建设图书馆,获得重庆市黔江区优秀志愿者称号。
近来年,学校涌现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骆群曙、张聪等励志典型,为学生树立了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畏困难,直面困难,消灭困难”,通过自身努力成长发展,实现“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的有机结合,已成为武生院鲜明的资助文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