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绵阳红色军工文化资源
深化思想建设,推动立德树人见实效
支部依托中国“两弹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军工文化教育基地,通过课堂讲解、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深入探索军工文化的时代内涵,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中心的特色党支部。通过不断深入挖掘“三线”文化、核工业精神等一批特色军工文化,结合学院实际,打造了特色军工文化宣传阵地——军工文化长廊,受到学校各部门及兄弟学院高度评价,已成为川西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一面旗帜。同时,深度把握“大思政”背景下的国防教育育人路径,将课程思政与军工文化深度融合,定期举办青年学子国情研修和爱国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学生使命担当、家国情怀。定期开展支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主题党日活动,遵循“点线面”三层建设思路,实现课程思政“入教师脑、入教学文件、入课堂实施、入学生心、入评价体系”的五入目标。
支部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树榜样、立标杆、做引领,促进和带动师生共同进步提升,服务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近两年,支部成员获得院级以上表彰或荣誉达 25人次,获省级以上人才称号8人次,支部培养的学生连续七年保送至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一大批优秀毕业生(1/3)到国防军工单位就业,人才培养成效彰显,支部已基本形成党建与立德树人双促进的良性循环。
强化党员担当,引领科研创新勇攀高峰
支部坚持将党建融入科研教学一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攻坚克难。支部书记聂小琴教授带领由骨干党员组成的科研团队,针对当前医用同位素快速发展与我国核医疗废液处理技术空白的迫切需求,攻克关键技术难题,首次提出“处理-直排”深度净化技术。团队设计出焓熵协同核素提取纤维,实现了I-131、Lu-177等关键医用同位素在人体排泄液中的高效分离,研发出一体化内胆式处理系统,将原来的长期贮存衰变方式改进为处理后直接排放,处理时间由半年缩短至1天。新的处理系统与原有衰变系统相比,占地面积减小了4倍,体积减小了8倍,废液处理能力可增加5-10倍。此项技术为我国核医疗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学校对科技成果的有力政策引导与支持下,以及国家原子能机构核环境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疗转化重点实验室的协助保障下,该技术正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与四川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四家医院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相关进展先后被四川新闻联播和四川卫视评选为科技进展典范,并进行了专题报道。这一成果实现了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有效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的总体要求,推动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统一。
坚守“四个面向”总要求
强化党员引领,助力科研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
支部党员立足中国科技城,以服务西部、辐射全国为宗旨,致力于解决核废物与环境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参与国家重大工程、核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支部成员积极投身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北山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和乏核燃料后处理基础研发。通过与中物院、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等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多项技术成果已在核燃料循环和三废治理等生产车间中应用。
2)参与行业政策法规、标准与规划制定:支部积极参与行业规范的制定,为我国在国际核科技合作中提供技术支持。例如,支部提供的《中国政府对日援助及合作方案(福岛核电站周边放射性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得到了国家部委的高度认可。同时,支部还编写了核废料处理技术培训教材,受到中核821厂的感谢肯定。
3)推动学术交流,服务核科学学术共同体:支部依托学院“国防”专业特色,主办和承办核领域学术会议,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宣讲、朗诵、歌唱等形式,增进师生的国防意识。同时,支部创建了“以核为核”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核领域的科研动态及最新进展,拓宽了学科的影响力。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将红色教育与核科普带上云端,录制《两弹元勋》等视频弘扬核科学家精神,激励更多公众与青年学子参与新时代核事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