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工商管理系特邀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工商管理+大数据”建设点负责人孙新波教授,以“工商管理+大数据”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主题开展学术报告和研讨交流。孙新波教授结合东北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实践经验,从优化路径、培养方案框架、改革举措与特色三部分展开深入分享,为新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发和创新思路。
一、立足新文科建设,夯实专业发展基础
孙新波教授指出,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设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调研对标发现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实践平台等方面的短板。在此基础上,东北大学提出“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拓展、质保机制完善”四维优化路径,并以“众创式协同模式”为创新思路,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跨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工商管理+大数据”方向班,形成校际、校院、校企联动的协同育人体系,强化专业与产业导师资源、课程资源、实践资源等融合。
二、优化培养方案,培育复合型人才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大数据”专业突出六大强化方向:(1)强化大数据与管理模式创新,融合传统管理理论与大数据技术;(2)强化数智管理与人工智能,增设大数据基础类课程及AI应用模块;(3)强化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依托72家实践基地及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合作;(4)强化国际化水平,引入国际课程体系与海外师资合作;(5)强化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数字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治理等方向课程建设;(6)强化科教融合,通过全程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创新创业竞赛。
三、创新改革举措,打造特色育人体系
在改革实践中,东北大学以“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质量保障”为核心,形成三大特色:一是多方协同育人。联合高校、企业等共建科教产融合实践平台,推动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二是多元师资队伍。实施“专业和产业老师融合、新老教师组合”授课模式,鼓励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三是多重质量保障机制。构建“跟踪访谈-整体引导-个别帮扶”的学生发展模式,并依托“百年东大”红色文化品牌,厚植家国情怀。
孙新波教授特别强调,专业建设需以“数字价值创造”为导向,通过数据赋能课程设计与管理实践,实现效率型、融合型、生成型创新。例如,其团队开发的《数据赋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案例,已被教育部收录为教学示范案例,为理论与实践融合提供有价值的范本。
本次交流为工商管理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新时代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下一步,工商管理系将在管理学院创新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持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扩大交流研讨,全面研判数智时代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变革方向,广泛借鉴兄弟院校的改革创新经验,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新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需要新商科、新管理、新知识、新人才,工商管理系将积极拥抱时代变化,主动创新变革,加快重构数智时代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和课程体系,创新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优化校内外多元师资队伍,聚焦成果导向和高质量发展,培育兼具管理智慧与数字素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精理论又通实践、工管融合、文理交叉的新质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专家简介
孙新波,管理学博士,东北大学长聘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智生态系统下的企业价值共创理论与方法研究” (72332001)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与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研究”(24&ZD080)首席专家。辽宁省委、省政府第七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24年-)。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科负责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大数据”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第九届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24 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24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2011年-2024年),东北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2024 年·),海尔集团-清华大学链群合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21-至今),数字辽宁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沈阳市“企业管理哲学与数字生态研究中心”主任,江西财经大学客座研究员(2024年-至今)、东北大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20年-2024年)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