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影·城管有爱”实践系列活动——在乡土中国的褶皱里触摸时代的脉动

2025-07-19 21:47:28 甘红霞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黔北大地,团队穿行在蜿蜒的村道上。为期三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让我这个医学院的学生得以暂时离开繁杂的知识,用双脚丈量乡村振兴的肌理,用双手触摸基层治理的温度。凉水村、智灯村、敢英村、前进村——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地名,在我的笔记本里逐渐鲜活起来,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一扇扇窗口。

初遇凉水:基层工作的"水土不服"

七月一日的凉水村之行,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今天主要是老年人宣讲,但由于经验不足导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基层工作,没有掌握基层工作的一些方式。

童真与翰墨:乡村的文化基因

第二日在智灯村的经历,彻底颠覆了我对农村教育的想象。当孩子们用清澈的眼睛追随着我的手势,争先恐后地回答防溺水知识时,他们身上那种未被智能手机异化的童真,让我想起自己遥远的童年。在狼来了游戏的欢笑声中,城乡孩子的界限奇妙地消融了。而下午拜访的书法家杨老先生,则展现了乡村文化的另一重维度。在他堆满宣纸的堂屋里,这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人挥毫写下“厚德载物”四个大字,笔锋里藏着颜筋柳骨。当他流露出想找一位传承人时,我突然理解了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富裕,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

生命的重量:在政策与人性之间

敢英村的那位独居老人,给我上了最沉重的一课。昏暗的屋里只有风扇在吱呀着响书记絮叨着养子离家的往事,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不同的是,现在的农村有了兜底保障网。作为医学生,我深知高血压药不能解决孤独,但完善的基层医疗体系至少给了这些"时代掉队者"有尊严的生存可能。那晚我在日记里写道:乡村振兴的温度,恰恰体现在如何对待那些跟不上发展步伐的人。

前进村的启示:知识必须"着地"

最后一天在前进村的院坝会,我开始尝试将医学知识"翻译"成乡亲们听得懂的语言。当我把"低钠饮食"解释为"炒菜少放盐巴",把"适量运动"比喻为"每天遛弯到村口小卖部"时,老人们频频点头的回应让我找到了专业与现实的结合点。我忽然明白,与其说我们在下乡服务,不如说乡村在用它的方式教育我们——真正的知识必须经过土地发酵,才能转化为改变生活的力量。

暮色中返程的汽车颠簸在盘山公路上,窗外的梯田在晚霞中泛着金光。这三天走过的每一个村庄,都像是一本打开的立体教科书,记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杂叙事。在这里,智能手机与乡规民约共存,水泥公路延伸向古老的祠堂,医保政策温暖着独居老人的炊烟。作为见证者,不仅带回了三幅书法作品、几十张照片,更收获了一种理解中国的新视角——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交汇处,在历史沉淀与时代变革的碰撞中,乡村振兴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而我们的专业价值,或许就在于既能仰望星空的理想,也能读懂大地的诗行。

责任编辑:杜庆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七月骄阳下,智慧康养学院开启“三下乡”实践,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入黔北乡村,丈量乡村振兴,触摸基层治理,见证乡村发展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