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与跨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生态系师生联合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党建与科研、教育、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近日,党支部受邀参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艺术“科普+美育”研究生工作坊,凭借专业优势与创新实践,为生态保护与艺术教育跨界融合树立了典范,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育人领域的创新活力。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教学基础
在工作坊筹备阶段,党支部依托自身科研团队专业实力,深度挖掘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的优质资源,支部成员们在杨永川书记的带领下,系统整理出重庆本土植物生态特征、古树名木文化遗产等科研成果,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其精心打磨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教案。其中,关于翠云廊国家级古树群的研究案例,被设计成“生态艺术创作素材包”,成为工作坊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红色基因融入生态科普
在开营仪式上,活动以特色教学课程为载体,推动红色党建与生态科普、美育教育有机融合。支部书记杨永川作为特邀专家,讲授《人树不了情》专题课程,结合了重庆大学在植被多样性研究、古树保护等领域的成果,生动阐释人与植物的情感联结及生态保护的意义。同时,通过讲述“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党员突击队”等党建引领生态保护的典型事迹,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解读与基层党组织在生态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机结合,让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深刻理解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实现“知识传授+思想引领”的双重教学目标。
深化实践指导,科研与艺术碰撞育人火花
在工作坊实践环节,学生们在党支部书记杨永川的带领下,围绕四川美术学院校园动植物开展了校园生态调研,深入了解各物种的生态习性,让学生们从艺术视角发现自然之美、理解生态之理。在创作指导中,党支部成员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将专业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创作灵感,以翠云廊古树群研究为基础,通过装置艺术形式,创新性地呈现古树年轮与气候变迁的内在关联,让科研数据以艺术形式呈现,既提升了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又培养了其跨界创新能力,实现了科研与美育的深度融合。
此次参与“科普+美育”研究生工作坊,是生态系师生联合党支部继“青少年植被多样性科普”“徐悲鸿中学生态知识科普”之后,又一次将党建工作融入社会服务的创新实践。通过持续探索,党支部成功构建“科研成果转化科普资源-党建案例丰富教学内涵-跨界教研培育生态意识”的特色育人模式,不仅为跨学科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更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推动教育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模式已被工作坊主办方作为典型案例推广,相关教学成果也在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长期展示,进一步扩大党支部创新育人实践的影响力。
未来,生态系师生联合党支部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深耕跨学科育人领域,不断探索科研、教育与社会服务融合的新路径,为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贡献更多党建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