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以黄河为背景,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抗日战歌。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光未然带领着“抗敌演剧三队”来到了黄河壶口附近,打算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这次的渡河经历让他久久不能忘却,船夫的英勇拼搏也深深震撼了他,于是,他决定创作一组赞美黄河的诗作。1939年1月中旬,光未然因受伤被送往延安治疗。
在此期间,冼星海经常来医院探望,并希望两个人可以合作创作出一些优秀的爱国艺术作品。两人的意见不谋而合,于是光未然在病床上仅用六天时间创作完成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等八个乐章、四百多行的歌词。3月11日,冼星海应邀参加演剧三队在西北旅社的窑洞里举行的歌词朗诵会,会上光未然深情并茂的朗诵了他的新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听完后,热血澎湃,回到家后,连续六天抱病埋头创作,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赢得了观众狂热而持久的掌声。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100多人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刚一唱完,毛泽东很感动地连声称赞。不久,周恩来看过表演后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从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全中国,传向世界,成为振奋中华儿女夺得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精神力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央民族大学建校80周年,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在这里,我要祝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祝中央民族大学生日快乐。在新时期我们要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不忘入党初心,牢记青年使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于泓泓 女 满族 中共党员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音乐学专业。现任音乐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副书记,组织、参与支部原创抗疫作品《今天的你好不好》,在“欢迎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音乐会”、“首都艺术院校高精尖学科声乐成果交流音乐会”等重大任务中担任志愿者负责人。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精神的音乐作品,更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更有必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与时代意义。通过学习《黄河大合唱》的诞生过程,我发现光未然和冼星海两位艺术家都是在非常艰难的时候完成其创作,光未然是在病床上想起当初经过黄河时的场景,黄河的恢弘气势,战士的英勇奋战,这些生动的形象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而冼星海更是抱病创作,连续六天,一鼓作气将曲谱完成,艺术家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要继续秉持青年人的初心与使命,在我的专业学科中不断学习,继续前进,为音乐学这一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