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旌旗猎猎,长安街上铁流滚滚,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分子观看直播,见证这一庄严时刻。
“热泪盈眶”“厉害了我的国”……观看阅兵后,支部同志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畅谈体会和感悟。
支部书记农植媚表示,从“钢少气多”到“钢多气更多”的强军跨越,从“万国造”到“中国造”的装备突破,从“守护家园”到“共护和平”的责任担当,这场跨越80年的历史对话,既是对先辈的深切告慰,更是对未来的庄严宣示。支部全体同志要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牢记初心使命,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学生本职身份,锤炼自身过硬本领,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邓思馨同志表示,受阅将士挺拔的身姿,彰显着军人的赤诚与担当;国产新型装备整齐列阵,闪耀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光芒。这一幕幕不仅是国家国防实力的庄严展示,更是无数先辈用热血铺就复兴之路、当代建设者用奋斗续写华章的生动缩影。和平从来不是历史的常态,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守护,身为新时代青年,我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冯成翔同志表示,此次阅兵让我感到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一系列新武器新装备集中亮相,将我国的国防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东风61和东风5C,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极大增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安全感,极大增强了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俊同志表示,当雄壮的国歌响起,整齐的方队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与敬意。那一辆辆先进的装备、一架架威武的战机,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重任。我将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赖艳芬同志表示,当我看到7架歼-10拉出14道彩烟,我明白这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更是寓意着14亿中国人走向光明的未来!再看到8万只气球和8万羽和平鸽一同放的壮观画面时,我的震撼之情无以言表,从此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梁淑琪同志表示,阅兵的每一步正步,都踏响着对和平的呼唤;每一面飘扬的旗帜,都镌刻着对未来的期许。受阅部队步伐整齐、气势磅礴,现代化装备闪耀着科技光芒,这是守护和平的铠甲。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为祖国的强盛感到无比自豪,也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我将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蓝晓同志表示,庄严的礼兵、雄壮的国歌,让我感慨的是历史的接力与传承。先辈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份功绩与牺牲,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阅兵仪式上翱翔的战机、巍然列阵的导弹,无不彰显着中国和平发展的坚实底气和捍卫和平的强大实力。这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正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韦淑瑶同志表示,观看阅兵仪式,我心潮澎湃。受阅部队阵容威武,装备先进,彰显着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抗战老部队旗帜飘扬,让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昭示。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覃禄恒同志表示,观看了纪念大会直播,我深刻体会到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从先烈们的奋斗中汲取力量,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实际行动,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
农艳兰同志表示,作为青年党员,我深知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新的征程上,我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使命,立足本职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宁晓晴同志表示,我愿把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报国行:在学业中深耕专业、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服务社会、担当奉献,讲好中国故事、维护和平正义,用奋斗续写属于我们的“烽线芳华”,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在日常中闪光,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不负时代。
陈铁方同志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在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
陈映君同志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要明白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为盛世中华贡献青春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