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一次特别的“语言+技术”双下乡行动赢得了当地农牧民的好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院“彝岭牧声”志愿服务团,将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与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深度融合,用“双语”编织起助力当地产业振兴的纽带。

针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沟通瓶颈,团队精准发力。面向基层兽医技术人员,他们开设“动物防疫普通话专项实训班”,将口蹄疫、禽流感等常见疫病的防治要点、疫苗注射规范等专业技术术语,转化为清晰标准的普通话表达。此举有效解决了基层技术推广中因语言不通导致的信息失真和效率低下问题,为筑牢乡村动物防疫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团队敏锐捕捉到电商兴农的发展机遇。依托农牧专业背景,他们为当地种植养殖户和创业青年定制了“农牧电商汉语速成课”。课程直击痛点,内容涵盖产品直播话术、在线客服沟通技巧、电商平台规则解读等实用语言技能,手把手教授农民如何用规范的普通话在线“吆喝”优质农产品,为山货出山架设“云端语言快车道”。

短短两周,83名基层兽医和农牧民接受了精准培训。“普通话+专业技能”的组合拳,不仅提升了农民运用国家通用语言获取信息、对接市场的能力,更将先进农牧知识高效送达,为凉山特色农牧产业提质增效注入了“语言”新动能。江苏农牧学子的实践表明,“技”“语”协同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