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刘云杉:平等与卓越的张力:教育改革的内外逻辑

发布时间:2021-06-02 10:30:54

2021年5月20日上午,田南楼602报告厅迎来了“行知教育讲坛”第七讲的主讲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刘云杉教授是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目前担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作委员会委员、元培学院兼职导师、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和高等教育学。刘云杉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平等与卓越的张力:教育改革的内外逻辑”,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学军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坛,刘晶波、黄进、高水红、生兆欣、齐立旺等老师及近百名硕博士生参加。


(主讲人:刘云杉教授)


主持人陈学军教授将刘云杉教授此次南师大之行戏称为“回娘家”,并热情表达了对刘教授作为“行知教育讲坛”第一位女性主讲人的期待与欢迎。


(主持人:陈学军教授)


刘云杉教授首先从中国的教育问题入手,分析了由教育军备竞赛所带来的全民教育焦虑及教育的内卷化,现代教育陷入了涂尔干意义上的“无限病”,竞争带来了无限的膨胀、无限的孤独和无根的虚妄,带来了教育负担的逐步加重,从学生负担到家长负担层层加码。教育疯狂竞争的根源究竟在何处?

刘云杉教授从帕特南《我们的孩子:美国梦的危机》开始,用一个美国故事对教育竞争背后的症结进行了生动且深刻地阐释。曾经有一道自动扶梯带着大多数学生往高处走,然而当他们的孩子行将踏上之际,这部扶梯却戛然而止。今天,这架天梯的底端就是教育,与上行的自动扶梯相关联的教育被期待为向上流动的“社会阶梯”,要想攀登这一天梯,就必须具备在一个世纪前争夺财富机会所需要的那种竞争力。在阶梯背后是社会的分层,教育与学校原本是“我们的孩子”共同成长的家园,现已成为竞争的战场。

回顾“美国梦”的兴衰历程,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持守平等的“杰克逊主义”与培养卓越的“杰斐逊主义”之争贯穿近代以来美国社会的变迁。坚守平等,导致教育的稀释,沦为乏味的平等主义,难以发现与促进有能力者的成长;着眼卓越,过于艰深的内容将使很多学生陷入学习困难,备感挫败与痛苦,他们的优点和潜力难以被认识、被尊重。平等与卓越的矛盾在这里凸显,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在此短兵相接。科南特坚持用达尔文式的竞争确保卓越的才能得以显现,精英的资格得以开放,机会均等的底线得以固守。教育鼓励每个人努力取得成就,但同时必须经受得住竞争这块金刚砂轮的磨炼。机会均等原则既确保、又培植了美国梦中的自我奋斗及其后的个人主义,每个人像极了一群自由旋转的原子,每颗原子都为了释放自己的能量,实现自己的意志,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悖谬的是:竞争既能激发活力、加速流动,又能激发贪婪,带来倾轧与分裂。“自由”的价值需要激烈的竞争、严格的客观考试来保障;打破阶层区隔却需要教育制度中严格的分等、细密的分层来实现,这是朝向民主的“精英教育”的内在悖论。机会均等与自由竞争下的自我奋斗之梦实质是个人主义,这是教育激烈竞争的根源所在。

与美国“我们的孩子”故事相对的是中国“别人家的孩子”故事。在高度竞争的内卷中,塑造了一批以“不能失败”为目标的尾随型学习者。他们呈现出知识信息化、能力程序化、生涯履历化、人生项目化等特征,加上对于学习者中心的强调,学校教育日趋空洞化,教育选拔显得无序,教育在创新与拔尖中出现深刻的悖论,以至于教育改革越改问题越多,麻烦越大,教育成了一个大trouble。刘云杉教授指出:一个专业的领域需要接受公众监督,也应该成为公共的论域,但当该领域成为各种情绪、矛盾、理念与利益的争斗场时,我们需要冷静下来,认真听、看,理性诊断真正的症结,再谨慎地选择可能的方案。刘云杉教授认为,我们在谈教育平等时,需认识到宽松教育可能带来的平庸;在谈机会均等时,需认识到自由竞争的残酷;在谈卓越人才培养时,要清楚其更有可能被竞争后的拔尖所架空;在谈教育选择时,要认识到多元选择后隐含的社会分化甚至分裂。如何办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需要国家谨慎调和平等与卓越的张力,还原教育的根本,将教育带回来,将教育的秩序带回来。


图片2


在交流环节,刘云杉教授与现场师生就教育焦虑、寒门贵子、教育本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探讨与互动,并和大家分享了如何“把教育带回来”的思考,强调教育的秩序、学校的边界性、教育的节奏、知识的教育性等。主持人陈学军教授指出,刘云杉教授的问题意识和思想深度给教科院师生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为我们分析中国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值得大家慢慢琢磨和消化。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行知教育讲坛刘云杉教授做平等与卓越的张力:教育改革的内外逻辑主题讲座。